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商业模式(第 2/4 页)
两人默默地对视了一会儿,寅蕾首先受不住他灼热的目光,眼神飘忽道:“那个什么,梁姐你就别担心了,有我在,我……,我会经常过来的。”
“谢谢!”傅松虽然搞不懂她心里是怎么想的,但她的承诺无疑让自己安心了不少,犹豫了一下,含糊道:“老范……,一切等我回来再说。”
寅蕾含羞带怯地嗯了一声,看到有人向这边走来,连忙道:“快走吧,我……,我再溜达一圈。”
到了公司楼下,巡察组的人已经到齐了。
四十多个人,一共两辆车,一辆德国凯斯鲍尔进口大巴车,一辆丰田二代考斯特。
这两种型号的汽车是远景集团的主要接待用车,不是不想买国产车,而是国产车既不舒适,也不经用,而且动力孱弱,如果接待的时候突然抛锚,丢的是集团的脸面。
傅松带着秘书们和沈红、郭凡声上了考斯特,其他人坐大巴。
按照计划,接下来的半个月主要是在省内巡察,今天要去的是芝阳市,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200多里路需要将近三个小时。
上车后,沈红带着人继续细化巡察方案,傅松和郭凡声闲着没事,就坐在一起聊起来。
郭凡声从远景集团离职后回到北京,虽然得到了傅松资金和人力资源上的巨大支持,但他并没有马上大展手脚,而是跟上辈子一样,首先将目光瞄准了中关村。
采取的商业模式同样没什么变化,每周编一本叫《慧聪商情广告》的小册子,把各商家的产品价格放在一起比较,刊登一条信息商家要付给慧聪钱。
在中关村将这种商业模式试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还不错,他开始将这种商业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借助于傅松交给他的资源,到目前为止,郭凡声的创业之路走得还算顺利。
但郭凡声却不这么想,他现在反而心里战战兢兢的。
所谓的《商情广告》,说白了就是一本报价单,跟国外超市里的价格手册类似,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对人们来说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破了就再也没了神秘感。
之前没人在中关村或者北京做过,只不过是没人想到,现在窗户纸被捅破了,只要是个人,有一张嘴,会写字,很快就能把这玩意儿复制出来。
这种缺少护城河的商业模式,根本无法阻挡后来者的效仿,所以《商情广告》很快就有了抄袭者、跟风者甚至盗版者。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商情广告》是一块五、两块钱低成本的卖,如今各种商情广告一拥而上,而且做得并不比慧聪差,甚至有的人在广告花样上、形式上、结构上推陈出新,很多创新连他自己都感到惊奇。
在激励的竞争下,慧聪的营收如坐过山车一般,直线下降,最后他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被动应对,跟风免费发送。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