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大明不搞奴隶制(第 2/4 页)
因为按照西方史学家的逻辑,中国并没有奴隶社会的存在,甚至那所谓的封建,也该算成“封邦建国”,在秦汉大一统后就没了。
毕竟“啥啥社会”的断定因素,是凭借社会主要生产力来弄的。
奴隶是主要的生产来源,便可为奴隶社会。
封土建邦,庄园广布,撑起了国家存在,便为“封建社会”。
但中华大地上,还从未广泛的使用过奴隶,将之作为生产工具。
毕竟要真跟西方一个套路,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这些话怎么来的?
厨师的老祖宗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去了商汤的地盘,五羊大夫百里奚也是被卖为奴隶,秦公以五张羊皮把他买回来,加以重用。
……
由此可见,古代奴隶的确存在,但并非世世代代固定死了阶级,还是有可能实现青云直上,脱胎换骨的。
可惜在原历史上,西方崛起后掌握了话语权,培养起来了大批量的舔狗公知,最后才把这理论硬是套用在了中国身上。
当然了,朱见济突然想到这一点,也不过是发一发相应的牢骚打发无聊的开会时间,并不是说要替古代的统治者洗白。
自家人知自家事。
自打蒙元在中华大地上蹂躏了一番后,前宋保护奴婢、放松了一些的人身自由的社会风气,其实是开了历史倒车,又把人给绑回去了的。
大明朝的户籍制度,便是其中体现。
朱见济在国家里外发展的越来越好,送走了两位堂弟让他们去建国后,想着这几年不需要再多对海外用心思,维护好眼下所得就够了,便着手内政,想在这方面下手。
即便安于现状不再多折腾,凭借收西域、开南洋,扩中亚的武功以及推广农会、发展经济、教化百姓的文治,他已经可以在死后有个漂亮的谥号跟庙号了。
但朱见济还这么年轻,哪里能理直气壮的躺平呢?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