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宋金郎团圆破毡笠(第 2/4 页)
到娄门时,航船已开,乃自唤一只小船,当日回家。
浑家见丈夫黑夜回来,身上不穿道袍,面又带忧惨之色,只道与人争竞,忙忙的来问。
宋敦摇首道:“话长哩!”
一径走到佛堂中,将两副布袱布袋挂起,在佛前磕了个头,进房坐下,讨菜吃了,方才开谈,将老和尚之事备细说知。
浑家道:“正该如此!”
也不嗔怪。
宋敦见浑家贤慧,到也回愁作喜。
是夜夫妻二口睡到五更,宋敦梦见那老和尚登门拜谢,道:“檀越命合无子,寿数亦止于此矣!因檀越心田慈善,上帝命延寿半纪。
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
卢氏也梦见一个金身罗汉走进房里,梦中叫喊起来,连丈夫也惊醒了。
各言其梦,似信似疑,嗟叹不已,正是:
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
劝人行好心,自作还自受。
从此卢氏怀孕,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孩儿。
因梦见金身罗汉,小名金郎,官名就叫宋金,夫妻欢喜自不必说,此时刘有才也生一女,小名宜春。
各各长成,有人撺掇两家对亲。
刘有才到也心中情愿,宋敦却嫌他船户出身,不是名门旧族,口虽不语,心中有不允之意。
那宋金年方六岁,宋敦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
自古道:“家中百事兴,全靠主人命。”
十个妇人,敌不得一个男子。
自从宋敦故后,卢氏掌家,连遭荒歉,又里中欺他孤寡,科派户役,卢氏撑持不定,只得将田房渐次卖了,赁屋而居。
初时,还是诈穷,以后坐吃山崩,不上十年,弄做真穷了。
卢氏亦得病而亡。
断送了毕,宋金只剩得一双赤手,被房主赶逐出屋。
无处投奔,且喜从幼学得一件本事,会写会算。
偶然本处一个范举人选了浙江衢州府江山县知县,正要寻个写算的人。
有人将宋金说了,范公就教人引来。
见他年纪幼小,又生得齐整,心中甚喜。
叩其所长,果然书通真草,算善归除。
当日就留于书房之中,取一套新衣与他换过,同桌而食,好生优待。
择了吉日,范知县与宋金下了官船。
同往任所。
正是:
冬冬画鼓催征棹,习习和风荡锦帆。
却说宋金虽然贫贱,终是旧家子弟出身,今日做范公门馆,岂肯卑污苟贱,与童仆辈和光同尘,受其戏侮!那些管家们欺他年幼,见他做作,愈有不然之意。
自昆山起程,都是水路,到杭州便起早了。
众人撺掇家主道:“宋金小厮家,在此写算服事老爷,还该小心谦逊,他全不知礼。
老爷优待他忒过分了,与他同坐同食。
舟中还可混帐,到陆路中火歇宿,老爷也要存个体面。
小人们商议,不如教他写一纸靠身文书,方才妥贴。
到衙门时,他也不敢放肆为非。”
范举人是棉花做的耳朵,就依了众人言语,唤宋金到舱,要他写靠身文书。
宋金如何肯写?
逼勒了多时,范公发怒,喝教剥去衣服,喝出船去。
众苍头拖拖拽拽,剥的干干净净,一领单布衫,赶在岸上,气得宋金半晌开口不得。
只见轿马纷纷伺候范知县起陆,宋金噙着双泪,只得回避开去。
身边并无财物,受饿不过,少不得学那两个古人:
伍伯吹箫于吴门,韩王寄食于漂母。
日间街坊乞食,夜间古庙栖身。
还有一件,宋金终是旧家子弟出身,任你十分落泊,还存三分骨气,不肯随那叫街丐户一流,奴言婢膝,没廉没耻。
讨得来便吃了,讨不来忍饿,有一顿没一顿,过了几时,渐渐面黄肌瘦,全无昔日丰神。
正是:
好花遭雨红俱褪,芳草经霜绿尽凋。
时值暮秋天气,金风催冷,忽降下一场大雨。
宋金食缺衣单,在北新关关王庙中担饥受冻,出头不得。
这雨自辰牌直下至午牌方止。
宋金将腰带收紧,挪步出庙门来,未及数步,劈面遇着一人。
宋金睁眼一道:“宜春年纪长成,未有终身之托,奈何?”
刘妪道:“这是你我靠老的一桩大事,你如何不上紧?”
刘翁道:“我也日常在念,只是难得个十分如意的。
像我船上宋小官恁般本事人才,千中选一,也就不能勾了。”
刘妪道:“何不就许了宋小官?”
刘翁假意道:“妈妈说那里话!他无家无倚,靠着我船上吃饭。
手无分文,怎好把女儿许他?”
刘妪道:“宋小官是宦家之后,况系故人之子。
当初他老子存时,也曾有人议过亲来,你如何忘了?
今日虽然落薄,看他一表人材,又会写,又会算,招得这般女婿,须不辱了门面,我两口儿老来也得所靠。”
刘翁道:“妈妈,你主意已定否?”
刘妪道:“有什么不定?”
刘翁道:“如此甚好!”
原来刘有才平昔是个怕婆的,久已看上了宋金,只愁妈妈不肯,今见妈妈慨然,十分欢喜。
当下便唤宋金,对着妈妈面许了他这头亲事。
宋金初时也谦逊不当,见刘翁夫妇一团美意,不要他费一分钱钞,只索顺从刘翁。
往阴阳生家选择周堂吉日回复了妈妈,将船驾回昆山,先与宋小官上头,做一套绸绢衣服与他穿了,浑身新衣、新帽、新鞋、新袜,妆扮得宋金一发标致。
虽无子建才八斗,胜似潘安貌十分。
刘妪也替女儿备办些衣饰之类。
吉日已到,请下两家亲戚,大设喜筵,将宋金赘入船上为婿。
次日,诸亲作贺,一连吃了三日喜酒,宋金成亲之后,夫妻恩爱,自不必说,从此船上生理,日兴一日。
光阴似箭,不觉过了一年零两个月。
宜春怀孕日满,产下一女。
夫妻爱惜如金,轮流怀抱。
期岁方过,此女害了痘疮,医药不效,十二朝身死。
宋金痛念爱女,哭泣过哀,七情所伤,遂得了个痨瘵之疾。
朝凉暮热,饮食渐减,看看骨露肉消,行迟走慢。
刘翁、刘妪初时还指望他好,替他迎医问卜。
延至一年之外,病势有加无减。
三分人,七分鬼。
写也写不动,算也算不动。
到做了眼中之钉,巴不得他死了干净,却又不死。
两个老人家懊悔不迭,互相抱怨起来。
当初只指望半子靠老,如今看这货色不死不活,分明一条烂死蛇缠在身上,摆脱不下。
把个花枝般女儿,误了终身,怎生是了?
为今之计,如何生个计较,送开了那冤家,等女儿另招个佳婿,方才称心。
两口儿商量了多时,定下个计策,连女儿都瞒过了,只说有客货在于江西,移船往载。
行至池州五溪地方,到一个荒僻的所在,但见孤山寂寂,远水滔滔,野岸荒崖,绝无人迹。
是日小小逆风,刘公故意把舵使歪,船便向沙岸上阁住,却教宋金下水推舟,宋金手迟脚慢,刘公就骂道:“痨病鬼!没气力使船时,岸上野柴也砍些来烧烧,省得钱买。”
宋金自觉惶愧,取了砟刀,挣扎到岸上砍柴去了。
刘公乘其未回,把舵用力撑动,拨转船头,挂起满风帆,顺流而下。
不愁骨肉遭颠沛,且喜冤家离眼睛。
且说宋金上岸打柴,行到茂林深处,树木虽多,那有气力去砍伐,只得拾些儿残柴,割些败棘,抽取枯藤,束做两大捆,却又没有气力背负得去。
心生一计,再取一条枯藤,将两捆野柴穿做一捆,露出长长的藤头,用手挽之而行,如牧童牵牛之势。
行了一时,想起忘了砟刀在地,又复身转去,取了砟刀,也插入柴捆之内,缓缓的拖下岸来,到于泊舟之处,已不见了船。
但见江烟沙岛一望无际。
宋金沿江而上,且行且看,并无踪影。
看看红日西沉,情知为丈人所弃。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觉痛切于心,放声大哭。
哭得气咽喉干,闷绝于地,半晌方苏。
忽见岸上一老僧,正不知从何而来,将拄杖卓地,问道:“檀越伴侣何在?
此非驻足之地也!”
宋金忙起身作礼,口称姓名:“被丈人刘翁脱赚,如今孤苦无归,求老师父提挈,救取微命。”
老僧道:“贫僧茅庵不远,且同往暂住一宵,来日再做道理。”
宋金感谢不已,随着老僧而行。
约莫里许,果见茅庵一所。
老僧敲石取火,煮些粥汤把与宋金吃了。
方才问道:“令岳与檀越有何仇隙?
愿问其详。”
宋金将入赘船上及得病之由,备细告诉了一遍。
老僧道:“老檀越怀恨令岳乎?”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