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长安(一)(第 3/4 页)
董仲舒驻足而立,抬起左手,看着已经团成一团,已经不成样子的帛书,再次小心翼翼地展开。
他高高举起帛书,透过月光,看着上面的笔迹,像是一个开心得老小孩似的,笑吟吟说道:“胡兄还是太保守啦。吾以为,兴儒家千年者,必此子也!怎能不助?”
褚大沉思片刻,道:“师尊,胶西乃诸侯王的地盘,我儒家插手,恐怕不太容易。”
“我知道。”董仲舒语气平淡,一副看尽世间沧桑的模样,“胡兄信中,一共提到两件事:军功,征购粮食。”
他将帛书塞进胸口的暗兜中,转过身,看着这个徒儿。
继续说道:“按照我对刘端的了解,这两件事,必定和他有关!”
褚大挠了挠头,不解地问道:“那我儒家应如何应对?”
董仲舒再次注视未央宫的宫阙,叹了一口气,道:“此事,只有那位插手!否则,无解!”
“那弟子明日便入宫拜见陛下。”
“不急!”
“师尊?为何?”
董仲舒回忆着朝堂上的种种过往,笑了,笑得很灿烂。
当初,为了对抗窦太后,自己可没少和那位谋划。
整个大汉,除了自己,能够猜透那位心思的,恐怕寥寥无几吧。
看着弟子,直截了当地说道:“哪怕你去面见陛下,他也会以证据不足,搪塞过去。”
“啊?不会吧!陛下不是一直准备削藩吗?这可是好机会啊!”
“哈哈,削藩这件事,虽必行,但需要看准时机。”董仲舒瞅着未央宫的位置,淡淡地说道:“若没意外,陛下三年之内,不会削藩!”
这是他基于对刘彻性格了解,作出的判断。
刘彻这个人向来爱面子。
哪怕强硬的窦太后,在捕杀“祸乱朝堂”的儒家之人的时候,也会顾忌刘彻的面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合。
马邑之围,过去将近三年了吧?
兴师动众,却一无所获,成为了全天下的笑柄!
大家明面上不说,暗地里议论的,绝不在少数。
这让一向爱面子的陛下,脸往哪搁?
虽然战争失败有背锅侠,但是,当初批准出兵的,是皇帝!
这是刘彻永远也无法泯灭的痛苦!
不过,万幸。
痛苦虽然无法泯灭,但是可以减少。
而减少的方法,那就是打一场胜仗!
打一场大汉主动出击匈奴的胜仗!
所以,董仲舒敢断定,三年之内,必定会有一次与匈奴的大战!一场用兵人数过万的大战!
古往今来,凡是用兵,都要确保后方的安定。
一旦朝堂作出出兵匈奴的决定,就必须安抚诸侯王。
这是权衡之道!
褚大急得抓耳挠腮,“师尊,那我儒家要怎么帮忙。”
董仲舒与眼前这个得意的弟子对视,嘿嘿一笑,给出来四个字:“合纵、连横!”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