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太平九年(第 2/4 页)
如今地方官员虽然是改了,可是中央还没有改,主要是郭浩不想划分那么多部门,主要是部门多了官员就会增多,官员多了自然就不好管理。
王祐今年五十岁了,一直在翰林院,辅佐内阁的工作,本以为这辈子仕途也就到这了,没想到还能再进一步。
王祐得到郭浩提拔,这让翰林院里的其他官员的心思又活跃起来,毕竟内阁的官员年龄都不小了,六部的尚书也都到了致士的年龄。
郭浩创建内阁之初,之所以保留翰林院,就是为朝廷提供一些预备人选,可以说能进入翰林院的官员,将来有很大可能进入六部或者内阁。
就算不进入这两个地方,他们的身份也不弱于一些地方的官吏,因为朝廷很多政令他们都是参与了的。
如果说现在的大宋是一座金字塔,郭浩无疑是塔尖上的存在,在他之下就是内阁,内阁之下就是六部。
而内阁和六部之间,翰林院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人数众多,负责的事务庞杂,既辅佐内阁,又服务六部。
这些年朝廷开科取士也增加了不少人才,但大多数都安排到了地方任职,一些年轻的成为乡长县长,年龄大的,表现还不错的,自然水涨船高。
……
两国义和,战争停止,有些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比如说修史书。
郭浩曾经看过五代的史书,包括宋史在内,其实记录的并不是很详细,谁让史书都是后人写的呢。
所以到了郭浩这里,要求史官必须如实记录,而且越详细越好,涉及的方面很多,对百姓生活记录的也很详细。
太平六年,五月。
交州刺使丁琏遣使入贡,郭浩诏以丁琏为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交趾郡王。
对于西南地区,郭浩始终表现的很友善,虽然他心里想要西南的地盘,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既然决定等了,那就不差这一时,反正西南地区迟早是华夏的,郭浩正好可以施展一些其他手段。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