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老丈人驾到(第 3/4 页)
姜爸是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并不陌生。
玉米刚刚出苗,嫩绿嫩绿的,透着股子喜庆和生机。
姜妈虽不是研究农业的,但农大的教授不至玉认不得玉米苗。
只有姜苗苗没见过刚出芽的玉米,多少还有点好奇。
姜爸是经济学教授,虽然不是研究农业的,但并非对农业一无所知,西北发展落后不是没原因的,既有区位优上的劣势,也有自然气候的制约。
不过西北地广人稀,并不缺乏肥沃的土地。
如果国家下大力气开发,将来还是大有可为的。
别的不就,这里只要投砸钱开发,就可以随便圈地,几万亩甚至十万亩。
随便建个厂子就能圈上千亩甚至几千亩地。
放到人口稠密的中原冀北谁敢想。
如果不是缺水,大西北绝对是块宝地。
姜教授信息渠道广,知道这几年上面一直在开究西部的问题,甚至在研究将藏水经河西走廊引入西疆,如果真的能实现,无疑将会极大地解决西北缺水的问题。
不过陈耀东的这个经营思路……
姜教授觉的有问题,农牧业做大的全都是走产业化做起来的,生鲜是个空白领域,不是资本家没眼光,而是难度太大了,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哪一样都是硬骨头。
别的不说,光是砸人饭碗就够喝一壶的。
断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
之前就听说被人泼大粪,司机上菜被打。
哪有那么容易。
就算在本地有优势,可对外扩张可没那么容易。
姜教授觉的有问题,但他不会说。
搞理论研究和实干是两条线。
好多搞企业的前期不被看好,不少妄下评断的专家到最后被打了脸。
好多专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最后却被人干成了。
这样的例子不要太多了。
所以姜教授不打算对陈耀东的事业发表任何意见。
万一将来被打脸就不好看了。
被别人打脸还不算什么。
要是被女婿打脸就没法嫁闺女了。
在地上转了会,又去看了看新盖的小区,姜爸姜妈觉的景安农村也挺不错,生活水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虽然农民上楼其实不是什么好事,但农村能盖楼房,至少说明景安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没有人们一贯印象中的那么差距巨大。
下午三点返回城去,又去看了看水上人家正在装修的别墅。
院子已经弄整齐了,施工队伍正在造景。
这是个细致活,一点也着急不得。
不过大致轮廓已经可以看到端貌。
姜爸笑着感慨:“景安的物价确实挺让人羡慕,房子一平才三千多,七百多万就能买个占地三亩多的别墅,从一定意义上说,低房价其实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房子越便宜,人们手里的可支配收入就越多,从这点来说,景安其实挺适合居住生活,空气质量也很好,可比咱们冀北强多了,一点污染都没有,比较适合养老。”
陈耀东连忙道:“那叔叔阿姨退休了也来景安养老吧!”
姜爸笑道:“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
姜妈是园艺技术专业的教授,一看这院子初步显现的轮廓,就知道装修不便宜,找机会悄悄问了下姜苗苗:“这别墅装修不便宜吧?”
姜苗苗小声道:“八百多万。”
姜妈心下吃惊,却没有再问。
装修比房子还要贵,还真是舍的花钱。
负一层已经完成了大半,外面全部是石材,里面墙上是高档板材,从露入口下去一进门是个客厅,看样子有点像是会所,还有巴台和酒柜,木工师傅正在往墙上固定板材。
只能看个大概,只不出具体效果。
要等全部装完才能看到。
转了一圈,姜爸问:“这房子不止五百多平吧?”
陈耀东道:“说是五百多平,不过开发商为了吸引到客户,那些露台飘窗还有地下室都没算在建筑面积里,实际使用面积好像是八百多平。”
姜妈说道:“太大了,这么大的房子,做卫生都是个麻烦。”
还不是一般的麻烦。
姜爸心里加了一句,别忘了还有外面呢。
三亩多的院子,冬天光是扫树叶子就得雇个清洁队。
估计得雇保姆。
不过陈爸陈妈还在种地呢。
儿子请个保姆伺候,想想不是那么回事。
姜教授都忍不住替闺女担心起来。
真要是结了婚,住到别墅,闺女估计得变成清洁工。
公公婆婆都在劳动,怎么好意思请保姆园丁。
陈爸陈妈则觉的儿子买这么个大院子太烧包,但什么也不敢说。
没谈对象前说了也就说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