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 新飞船序列(第 3/4 页)
另外,为了有充分的时间入轨,确保应龙三号不会凌空爆炸或掉到地上,其火箭部分也要做相应调整,还需要利用发射货物的时候做几次相关发射实验,采集数据。
预计两个月内完成应龙三号各项准备,四个月左右,达到发射就绪状态,届时,红星自动轨道站也将在未来空间站完成组装,等待任务启动。
之所以会多出一个红星任务,不得不说,还是受到了人类早期执念的影响。
红星是人类最早关注到的异常“星星”之一,在文字都没有成形的时代就有壁画记载,其它几个与真正恒星轨迹完全不同的行星,也有差不多的待遇,它们各自都留下了很多神话故事。
作为众多行星之一,红星绕日轨道与土球最近,科学家推测它曾经也是个美丽的蓝色星球,很可惜由于距离太阳稍远且自身重量不足(重力约0.3g),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失去了磁场,然后被太阳风一顿摧残,失去了所有的游离氢元素。
哪怕是现在,它的温度范围也比其它几颗行星更友好,空气中充斥的二氧化碳,能用来提供低成本且源源不断的氧气。
即使不考虑情怀,红星作为一颗重力较低的行星,在太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具备很高的价值。
比如移民试点,如果在红星能实现内部永续,不用外部补给,哪怕人类拓展宇宙的目标,至少能增加一个数量级;又比如太空电梯,在红星建造的技术难度就要比土球低一大截,如果连这个都建不好,更遥远、物资支持难度更大的地区就别幻想了。
总之在各项目都进入稳定期,等待着新装备、设备到位的时候,顺便照顾一下红星开发的需求,合情合理。
时间来到二月,本月最重要的任务,还是鲲鹏空间站扩建。
应龙二号往返了几趟,到二月初,鲲鹏空间站低重力环框架施工结束,并通过了气密与小颗粒撞击验证,正在往里面填充设备。
鲲鹏低重力区主要作为种植用,但短时间内电力供应跟不上全面种植,部分区域会暂时用作生活舱。
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为第二批人员上去做准备了。
准备分为地面和天上,天上,鲲鹏空间站现有人员会暂时放下手里的实验,重点做植物育苗和培育。
全人造光种植的好处是生长周期稍短,要不了几天就能估算下月产量。
地面准备工作,还是发射计划。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