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海派菜系(第 2/3 页)
杨振兴安排他加入自己小组,专门负责搜集菜系中有西餐相关的菜肴,也是出于这一因素考虑。
因为即使是他在内,没人能说自己要比海派厨师,更了解海派菜系。
至于川菜,海派的出现,最早自然是辣椒传入中国的时期。
但要说最靠近现代的海派川菜,也分成了两个时期。
首先是北伐战争。
北伐军中多川府人,他们打到哪里,川菜就传到哪里。
北伐战争胜利后,川菜便开始在沪市这个大码头兴盛起来。
川菜厨师中,也不乏头脑灵活的人。
他们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吸收沪市本地的海派菜系特色,研创出了诸如奶油广肚、白汁冬瓜方,也就是奶油冬瓜等有西式特点的菜肴。
在此期间,也诞生出了蚝油豆腐等吸收借鉴了国内其他菜系的川菜。
等到抗战开始,酝酿了川菜进入沪市的第二波高潮。
云贵川在那个时期成为大后方,大批工人和学校内迁,当地人便把这些人称呼为‘下江人’。
称呼取自古诗词‘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因为战事背井离乡,来到大后方以后,又因为国仇家恨,不少人开始怀念‘家乡味道’。
这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当地厨师肯定不会放过,便开始参照他们的“家乡记忆”,烹制出一些味觉清鲜甜软的菜肴。
川菜厨师都称呼这种菜为‘下江菜’。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里面吃的,便是‘下江菜’。
在行话里,‘下江菜’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指川府以外的各种菜系,也包括了早年间进入沪市诞生的海派川菜。
本地厨师一直以来都不承认海派川菜就是川菜,认为这是外地菜。
而且自从川菜入沪以来,在一些川菜厨师中巧妙诞生的‘海派川菜’,时至今日依然是川菜厨师之间引起颇多争议的话题。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