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众望所归(大更)(第 1/4 页)

    第1349章 众望所归(大更)

    司马光回朝后所见都是生面孔,多是这些年官家,王安石,章越使用新法提拔起来的新贵。而旧党另一个旗手吕公著,在官家多年的异论相搅下及他女婿影响下,政见渐渐趋近于‘新党’。

    这都比之十五年前大不相同,深谙“为政在人“之道的司马光明白,欲行新政必先聚才。

    所以司马光在经筵时向高太后推荐,召回了很多旧臣。

    司马光不是单纯任人唯亲,同时也富有政治谋略的人。要办事,手下必须有一帮人的支持。

    他既是为国举贤,亦是为推翻新政储备力量。

    延和殿中。

    司马光正与高太后进言,章惇入内后,见新君冷落在一旁在御案旁写字。

    唯独司马光隔着垂帘与高太后进言,顿时章惇剑眉皱起,一双锐目顿生不满。

    其实章惇有所误会,新君一直听大臣奏论有些气闷,所以起身写字,并非隔绝君主私下商量之意。

    但章惇与蔡确一样,对高太后有些先入为主的成见,而成见就如同一座山般不可消移。

    章惇收敛了神色,在垂帘前躬身行礼。

    现在司马光旧党起势,朝野上将他与蔡确,韩缜列为三奸,将司马光,韩维和范纯仁视为三贤。

    此事令性情刚烈的章惇愤懑不已。

    “章卿所为何事求见?”帘后高太后询问。

    章惇道:“臣在都堂,闻得下诏。拟擢刘挚、赵彦若等二十一人入朝任职。此等重大人事,臣竟未预闻廷议,敢问太后这些荐举出自何人?“

    高太后道:“此乃大臣举荐,而并出老身的左右。”

    章惇道:“大臣理应明举,何以密荐?”

    司马光出首道:“是我与吕公著,韩缜一共所协,何来密荐?”

    章惇心道好啊,这份名单在宰执中唯独绕过自己,原来他是枢密使对人事本不听闻,但高太后下旨开枢密院便门至都堂,所以他也是可以参与人事议论的。

    章惇拿出名单递给司马光问道:“那么这些人门下侍郎都相熟吗?”

    司马光道:“刘挚、赵彦若、傅尧俞、范纯仁、唐淑问、范祖禹,郭林等七人我倒是相熟。”

    “至于吕大防、王存、李常、孙觉、胡宗愈、韩宗道、梁焘、赵君锡、王岩叟、晏知止、范纯礼、苏轼、苏辙、朱光庭等人……老夫并不相熟,只是众所推举不敢隐瞒。”

    章惇看着司马光脸上的讥笑。

    蔡确出任山陵使,章惇现在是宰相中唯一正儿八经的新党。所以他必须在蔡确不在朝时,守住底线。

    这些都是因反对新法或得罪新党,这些年被贬出朝堂的。

    章惇道:“启禀太皇太后,无论熟与不熟,依照惯例台谏都应由两制推举,执政大臣进拟,台谏和中书门下后省,都是行使监督宰相之意,祖制台谏与宰相不可有姻亲,否则应予以回避。”

    司马光闻言一愣,确实如此。

    但是问题是神宗时,没有这个成法。似章直,章惇也有亲戚关系,章直,章越也有亲戚关系。

    不过两个不同,一个章惇与章家失和已久,所以两边不仅不会勾结,反而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而章越,章直并相,经官家御口亲断,让章越为章直扶上马送一程的打算。

    至于章直与吕公著翁婿并相,也是属于懒得讨论的范畴。宰相范畴内这个制度早就被打破了,但台谏呢?

    章惇道:“启禀太皇太后,启禀陛下,范祖禹是右仆射吕公著的女婿,而范纯仁的女儿嫁给了门下侍郎司马光的侄儿,故两人都有姻亲之嫌。”

    司马光道:“禀太皇太后,范纯仁、范祖禹两人任谏官,乃众望,不可因我的原因,阻碍了贤才,我愿为此二人请辞。”

    司马光态度倒是如此坚决,章惇看了司马光一眼。

    章惇道:“启禀太皇太后,臣并不是担心司马光、吕公著会徇私,只是怕若开了这个口子,往后其他人会以此作为参照,任用亲属做台谏,以致蔽塞人主视听,恐非国之福也。故范纯仁、范祖禹应改任他职。”

    论庙堂争论,作为质朴君子的司马光哪里是章惇的对手。

    在章惇的坚持下,范纯仁,范祖禹被迫改任他职,要一个出任天章阁待制,一个为著作佐郎。

    范纯仁有布衣宰相之称,作为范仲淹的儿子,他的政见一贯不变。一会儿被朝廷启用,又一会儿被朝廷踢出中枢,这已经是不知道多少次了。但他反对新法是无疑的。

    同时范祖禹更是跟随司马光多年,有他出任台谏,定是绝无宁日。

    章惇走出殿外,也是长叹,他虽赢了一阵,但所为的也是有限。他只能将这二人驱出台谏,却不能阻止旧党等官员回朝之事。

    ……

    二苏进京了。

    苏轼倚在马车窗边,望着熟悉的街巷市井,眼底泛起一丝恍惚。这座承载了他半生悲欢的城池,此刻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温柔。

    对苏轼而言这个时空,因受到章越照拂,所以并未遭到历史上的那等打击,除了有时感觉孩子不太会读书,除此之外倒也算得上平安喜乐。

    为官者无外乎名利,权势,但苏轼不喜欢这些。

    苏轼并不喜欢端起架子教训人,他天性自由,他厌恶官场森严的等级,更不耐那些虚与委蛇的应酬。与其在朝堂上揣摩上意,他宁可蹲在街边听贩夫走卒说市井趣闻。

    所然而这份疏狂之下,却藏着士大夫最赤诚的担当。即便经历过诗案风波,他仍保持着“言必中当世之过“的锐气。朝中友人数次劝他莫要再作“逆耳之言“,他却总笑道:“若士人皆缄口,要笔墨何用?“

    苏轼回京之后第一件事,便是面圣。

    延和殿上,新磨的墨香混着殿中沉水香,苏轼伏在青砖上,听见帘后传来珠玉相击的轻响。

    垂帘后的高太后面对苏轼。

    “苏卿可知,当年诗案后你任何职”

    苏轼答道:“回禀太皇太后,臣居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从五品散官,曾是苏轼政治生命的谷底。

    “今欲擢你为翰林学士承旨,可知是何人举荐?”

    苏轼怔了怔。这乃四入头之一,历来是宰辅储备。他大声道:“臣仰赖太皇太后之恩典。”

    “此与老身无关!”太后截断他的话。

    苏轼闻言有些抓瞎,只好道:“或是陛下的恩典。”

    高太后笑道:“亦非官家。”

    苏轼茫然了会,司马光?吕公著?章越?这些故交的面孔在脑中闪过于是道:“也许是大臣的举荐。”

    却听太后又道:“与诸相公亦无干系。“

    苏轼又呆立了半天,心道这莫非是太后点自己。他正色道:“臣虽不肖,但从不向人求官,哀求荣华富贵!”

    高太后道:“卿误会了,老身早就对卿家言语,这是先帝的遗诏。”

    苏轼闻言一愣。铜鹤香炉吐出袅袅青烟,恍惚间苏轼仿佛看见了官家坐在此位上,与他商量大事。记得苏轼第一次进京面圣时,批评官家进人太速,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这话犹在耳边。

    高太后道:“先帝在世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时,臣僚们便知道是在看你的文章。”

    “先帝常道苏轼是奇才……”

    苏轼合目泪下。

    高太后徐徐道:“先帝有心重用之,可惜朝论是非多矣,未能如愿便是盍然而逝。”

    “惜乎“

    说到这里,苏轼已伏地恸哭,积蓄多年的委屈和心酸,突然夺眶而出。帘内传来稚嫩的抽泣声,是新君在陪着他落泪。

    高太后也是陪着苏轼落了几点泪。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他比我懂宝可梦 东晋北府一丘八 红色莫斯科 退下,让朕来 元始法则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割鹿记 重生都市仙帝 寒门宰相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星空职业者 全职剑修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柯南里的克学调查员
最多阅读 我有一座恐怖屋 穿书自救指南 嘘,国王在冬眠 母亲 剑名不奈何 一念神魔 看鸟吗哥 夺嫡叶娇李策 邢棒穿越皇宫一名假太监芳华夫人完整版 主角是邢棒芳华夫人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疾风吻玫瑰 安徒生童话 是心跳说谎 惊落晚秋 地狱公寓 心给他,钱给我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我的美女老板娘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