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该出手时就出手(第 3/4 页)
而其他的麻花作品,则源于天然的“底子弱”,在改编上存在更多的水土不服。羞羞的铁拳在影评上已经受到了进一步的质疑,实际质地也只在平庸,但出于首部作品积累的良好口碑、以及三大主演“人保活儿”的出色表现,还是取得了市场的成功。
西红柿首富在豆瓣、时光等相对硬核影评网站的评分进一步降低,但商业上依旧成功,这究竟源于观众惯性、不同人群的影评分裂、还是沈滕的个人魅力?众说纷纭,无法知其真实情况。
但纯从剧作层面,西红柿中“立意创意上深度绝佳巧思不断”与“麻花套路式的无厘头三俗无聊搞笑”交叉出现,带给观影者的分裂感几是前所未有,能够商业大成已多少侥幸,再到李茶姑妈,主演咖位不足,改编质量偏差,剧本天然不足,观众疲劳反噬,几项因素同时夹击,商业上不及预期其实也说不上十分意外。
开心麻花一直走得都是“超强设定”的路线,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戏剧冲突一开始就很有张力,故事的情节推进起来更顺,包袱和笑料也更多。
五迪艾伦曾说过过高级喜剧的秘密:电影中好笑的东西并不是段子、包袱和笑料本身,合理的笑料产生在人物的性格和冲突里。
麻花的电影里每一位人物的出现都带着任务,这在最近两部电影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西红柿首富的剧本改编自1985年老片《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但失却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在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亿万富翁迅速不闻一名,遇到了人间百态。在麻花手中这部电影一直到最后一秒都是一场苍白的狂欢。
也许是尝到了甜头,《李茶的姑妈》里故意矮化、扁平化人物的行为达到极致,每一个人在电影里都是“有用”的,这种功利的设计让结局水到渠成,却也让剧里每个人戴上了一张面具,揭开后,里面空空如也。
没有空间,就没有深度。
文学上的悲喜和世俗的际遇其实有很大区别,电影也是。所以很多导演喜欢营造一种荒诞的氛围,给予观众足够的抓点。
但荒诞本身不是目的,创作者通过荒诞的形式,折射出对于现实社会的看法。舞台剧因为其单调的时空转换形式为荒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则复杂得多。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话剧的讽刺基因,成为喜剧电影能够被广泛认可的基础。
但开心麻花的电影一直没有做好现实和讽刺性的关联,而最该被深究的转场,则好像从来没有改进过。
夏洛特烦恼和李茶的姑妈都是流水线出品,但不同的是,《夏洛特烦恼》打磨了一年,《李茶的姑妈》“打磨”了700场。
而这种自诩的打磨并不应包括在话剧的舞台被观众检验,而是在话剧和电影的分野中黏合,求同存异。
不拧的麻花,并不好吃。
沈滕业务能力强毋庸置疑,但远远不到单扛电影质量的程度。只不过沈滕主演的许多高质量喜剧电影,都有强大的编导团队,让大家产生了“沈滕=高质量喜剧”的错觉。
但众所周知的是,电影质量取决于导演和编剧,而不是演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