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叠层器件打破世界纪录!(二合一大章,求订阅)(第 4/4 页)
因为做科研类似于搞实业,不是资本市场,也不是房地产,没有杠杆,也不能钱生钱,钱的总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凭空多出来。
现在出现缺口,要么是申请更多的项目获得更多资助,要么是魏兴思直接贴钱进行补贴,要么就是砍学生的补助,没有其他的方法。
具体来看,面上项目之类的纵向项目大多都有限项要求,不可能大量的拿项目,横向项目的话,有机光伏或是钙钛矿光伏短期也没什么应用价值,没几个企业愿意开发,这条路走不通。
让魏兴思一直帖钱做科研,这也不是个事儿。
那么就只能砍学生的补贴了,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大致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降低学生每月的基本补助金额,另一种就是降低发文章的奖金。
其实,哪怕是魔都综合大学这样的国内顶级高校,材料系里大多数课题组都没有什么经费的。
半数以上的课题组撑死了一个面上项目,也就是80w四年,劳务费占15%,也就是12w,平均下来一年3w,每个月3千。
也就是说,整个课题组全部学生加起来一共每个月发3千块补助。
大多数课题组的政策是博士生不发补贴,只拿学校的2000,硕士生象征性的发500,连带学校补贴加起来1100,反正吃住都在学校,一千多基本上饿不死。
因此,当你听说有的人都已经研究生了还找家里要钱的,也别觉得奇怪,因为真的很正常。
而且,对于生化环材的研究生来说,也很少有可以做的兼职,可能也就只能做一做家教吧.
何况都996了,还想着兼职,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啊。
这便是内卷的危害,在可分配资源总量固定的情况下,人越努力,平均回报率就越低。
另外,哪怕可分配资源总量不是固定的,而是会随着劳动量的提升而提升,也可能导向同样的结果。
比如,在加工制造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干的活越多,生产总值越高,看似多劳多得。
但实际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只有当它被人消费了,它的价值才能够显现。
假如市场上需要10亿个碗,而因为多劳生产出来15亿个碗,那么多出来的这5亿个碗的价值就将大幅降低,平均回报率就因此而变低。
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痛恨“工贼”的原因,多劳多得在生产力没有饱和的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当产能过剩的时候,多劳多得就不一定成立了。
反而会因为产能过剩,工厂不需要太多员工而使得一些人失去工作。
总结下来,魏兴思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就两条路可以走,或者降低学生的每月补助,或者降低发文章的奖金。
虽然许秋心里大致有数,但他并不想对这件事情表态,便选择摇了摇头,沉默应对,而且,他知道一般魏兴思这样问的时候,多半内心已经想好了答案。
果然,魏兴思见许秋默不作声,主动说道:“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之后发文章,不按照影响因子算,统一定一篇一区文章2000块,一篇二区文章1000块。”
许秋装作考虑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唔……我没什么意见。”
看来魏老师是选择了第二条路,这样的话对他来说亏了一些,不过却保障了组里像孙沃这样没有文章的学生的利益.
要是保持文章奖金不变的话,孙沃估计一个月就只能拿1000块,大概率不够花,要去找家里要钱了。
许秋随口问道:“那要是发cns呢?”
“cns……”魏兴思顺着许秋的话开始琢磨,突然眼前一亮,抬头问道:“你又出新的成果了?有机会上cns?”
‘差点说漏嘴了,’许秋笑着摇摇头:“还没……我就是问问。”
其实,如果y系列受体的体系能做到15%以上,是有机会冲击一波cns的,另外,叠层器件假如也能打破当下的桎梏,效率达到15%以上,也是一样有机会的。
目前来看,y系列的受体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更高一些,毕竟都已经14.8%了嘛。
许秋打算y1、y2这些早期的工作都不报道,到时候直接把最好的体系拎出来,直接往cns上投。
“嗯……确实有必要区分一下。”魏兴思想了想说道:“cns、《自然》大子刊,还有你那篇《自然·能源》都按1w算,《焦耳》按5千算吧,这些钱哪怕我贴钱都会出的。”
ps:尝试一下两章合并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