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叠层器件打破世界纪录!(二合一大章,求订阅)(第 3/4 页)
似乎这次的尝试又失败了,但其实不然。
因为人们在看待叠层器件的时候,其实也是把叠层器件当做一个整体看待。
并不是特别关注原先器件的性能是怎么样的,只会在同一个细分领域中,也就是和其他叠层器件进行横向比较。
而有机光伏叠层器件的制备门槛比较高,研究的课题组比较少,再加上之前也没有什么好的材料,受体几乎只有pcbm,给体也就pce10等少数几个给体材料能拿的出手。
因此,现阶段叠层体系的世界纪录只有12.28%。
也就是说,许秋让莫文琳尝试了一下叠层器件,顺手走了一步闲棋,一不小心又把有机光伏一个细分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给打破了!
这样一来,他只好改变之前定下的策略。
本来许秋是打算让莫文琳把叠层器件先做着,自己去把y系列受体材料给合成出来。
而现在看到叠层器件有崛起的希望,他便打算同时跟进。
许秋现在对有机光伏领域的了解程度很深,很快就想到了五种可能的“叠层器件的优化思路”,并把这些想法全部丢给高级模拟实验人员进行摸索。
接下来,本科生四小只汇报,他们申请的两个项目都已经完成了开题答辩。
魏兴思宣布组会结束,同时把许秋单独叫到了办公室。
关好218的门,魏兴思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道:“文章奖金的事情,等下我给你转1w,不过我觉得之后咱们课题组需要改一改规则,按照一个影响因子200块有些太贵了,现在组里的劳务费都快没钱了,新的项目还没有申请下来,穷啊……”
魏兴思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假如发文章不给奖励的话,又不太好,会抑制学生们工作的积极性,许秋你怎么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呃……”许秋做出思考状,内心开始盘算。
组里现在大约300w的基金项目资金,其中有15%左右是劳务费,也就是45w左右,平均一年大约9w。
看起来一年9w很多,但其实每个月都要给组里的学生发补助。
现在许秋、吴菲菲两个人的补助稍微多一些,分别是3800和1500块。
组里的其他人,每个人每个月补助大约是500-1000块左右。
硕士生因为学校补贴只有600块,所以发的多一些,一般是1000块,博士生因为学校补贴2000块,所以发的少一些,一般是500块。
课题组现在有十三位成员,除了邬胜男博后,还有四个新进来的本科生以外,都是需要发钱的,一共有八人,莫文琳和韩嘉莹分别按博士生和硕士生发放。
八个人加起来,每个月一共要支出大约8800块,一年就是八万八,按照一年9w劳务费算的话,平均每年结余两千,如果再扣掉其他的劳务支出,每年结余就变负数了。
当然,因为前几年课题组里的人比较少,也没有许秋这样的吃劳务费大户,所以劳务费方面还是能剩下一些的。
但现在科研成果数量的膨胀速度太快了,这一年来许秋带领有机光伏团队,am级别的文章加起来发了10篇左右,再算上其他影响因子10左右的cm、jmca,也有10篇左右。
估计在魏兴思前后一共发了五六万的奖金,已经把项目中剩下的那部分经费用的差不多了,甚至可能还补了小几万的缺口。
而且,之前魏兴思刚回国启动资金比较多,如果后续没有大项目进来,比如申请不上重点项目和杰青项目的话,按照现在的情况给学生发钱,这个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许秋倒没有太在意文章奖金的事情。
一方面,他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学生阶段”的财富自由,只要别提买房,物质方面的需要基本都不愁,这种每年1w、2w的奖金,因为边际效应的存在,用处并不大。
而且这个阶段对他来说更重要的还是提高自己,获得未来能够持续稳定获得收益的能力才是王道。
很多时候,赚快钱是会害人的,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习惯了赚快钱,如果有朝一日这份钱赚不到了,那么在心态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当然,量变引起质变,假如是500w、1000w那就不一样了。
这种快钱,许秋表示还是多多益善的,哪怕单单存银行不追求投资回报率,基本上也可以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半辈子不用愁了。
另一方面,许秋知道就算他在意奖金的事情,也改变不了什么。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