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效率定格17.36%!《科学》文章投出(求订阅)(第 3/4 页)
如果这个时候,通过自身重复性实验,或者第三方检测,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但假如既没有做重复性实验,又没有进行第三方检测,研究者也没有注意到数据的异常,或者注意到了异常却假装没有注意到,最终把数据整理成为了文章,发表了出去。
要是发一发sci三四区的小文章,可能还不会被人发现,因为这种期刊一般没什么人看。
可如果是发《自然》、《科学》这类的顶刊,必然会有很多人看到,并去重复实验结果。
假如别人一直重复不出来,就会有同行找你要原始数据,然后你一提供原始数据,同行很快就会知道这个数据存在问题,至少没有重复性实验。
最终的结果就会被认为是学术造假,然后被期刊撤稿。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闻报道,说某某发表在cns顶刊上的文章被撤稿了。
而且,国内也算是这方面的重灾区,尤其是生物方面的。
比如,他们同一个实验,做了十次,拿到了十种结果,然后找到一个比较厉害的结果,发表了出去,还对外声称自己重复了十次实验,拿到了这样的nb结果,再基于这个结果分析了一大堆,讲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
确实是十次实验,只是十次的结果都不同罢了……
数据可能也是真实的,没有修改过的,只是不具备可重复性……
同时,学术造假也是真的。
毕竟发表学术论文的实质,是便于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交流的。
这种无法重复的结果被报道出来,纯粹是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基本上,这种撤稿事件一发生,如果确认是学术造假的话,这位研究者学术生涯基本上也就到此为止了,他的id会被所有期刊公司拉黑。
相对来说,有机光伏领域,尤其是itic非富勒烯体系的结果,还是比较好重复的。
比如许秋开发出来的itic系列材料,组里报道的结果是12%、13%。
放到其他课题组的话,小课题组可能他们因为加工工艺优化的不够好,没办法做的和许秋一样高,但一般也能做到效率10%、11%;
而像龚远江、徐正宏等大课题组,基本上材料到手后,对照着文献中的制备条件,几个博士、博后轮番上场,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把许秋这边的结果差不多重复出来。
同时,有机光伏领域每个突破世界纪录的体系被报道出来,都被强制要求第三方检测,这也大大提升了造假的难度。
因此,许秋几乎没有听说有机光伏领域有造假的,至少顶刊方面是没有。
如果是sci三四区的期刊,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有机光伏领域虽然相对钙钛矿、石墨烯是冷门,但也不算那么冷门。
这样“中不溜”的领域发表在sci三四区上文章,大概率都比不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
因为中文核心的话还有一些大佬,会因为zz任务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去投稿;
而sci三四区的话,大佬基本上都不太看的上,就像魏兴思基本只看sci一二区文章也只发sci一二区文章一样。
zz任务很容易理解,要提升国内中文期刊的影响力嘛。
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话,比如之前徐正宏课题组的一篇文章,据说他们最开始投了《自然·能源》被拒,转投《焦耳》又被拒,转投nc再被拒,投am又又又被拒,最后就投到了中文核心期刊某学报上。
他们主要讲述的是关于itic、idtbr这类ada型非富勒烯材料,为什么性能比较优越的猜想。
因为是纯猜想,没有太多实验数据的支持,所以不受期刊公司的欢迎。
他们也不愿意把这个他们认为是正确的猜想,发表在比am还差的期刊上,索性就发了篇中文核心,然后给国内圈子里每个同行都通过邮件发送了一份拷贝。
许秋也从魏兴思的渠道拿到了一份,阅读过后发现对方文章写的还是不错的,从语言上来看,可能是徐正宏亲自写的,或者他组里的小老板梁浩贤写的。
他们提出的观点,至少可以自圆其说,还是有一定启发性的,但之所以难以发表在《自然·能源》、nc、am上,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实验数据的支持。
如果光提理论的话,其实许秋也可以随便提出好几种理论来。
用来解释过去的理论其实并不难想,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情都是已经定死了的,而能够预测未来的理论那才nb。
这其实也是科学和玄学的区别。
科学既可以解释过去,又可以预测未来,而玄学只能解释过去,对未来的预测就是模棱两可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