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 《科学》初稿完成,魏兴思的提议(求订阅)(第 3/4 页)
“在上述分析和半经验分析的指导下,我们报道了一种溶液法处理的,二终端法双结有机光伏器件,其光电转换效率为【16%】。”
自此,引言结束。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引言中的整个故事由七部分组成:
有机光伏大领域的好处、当下的进展、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叠层器件小领域的好处、当下的进展、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如何如何nb。
其实,是有些套路化的。
但这个就和网文的套路一样,很多套路虽然比较古老,但就是有用。
之后正文的话,就比较中规中矩了。
许秋就是按照之前规划的三张图片主要进行分析。
当然,正文图片虽然只有三张,但其他表征实验也都是要做的,只是被放在了支持信息中。
支持信息中一共被许秋塞入了十多张图片和表格。
受限于篇幅,这些表征测试在正文中只需要简单的提几句就可以了,不需要详细展开叙述。
现在唯一缺少的表征实验,是光电性能的第三方检测,需要送样到种花家计量科学研究院nim。
不过,这个数据暂时也拿不到,因为送样检测的器件效率要和文章中报道的相匹配。
也就是说,要等什么时候器件效率到16%才能去送样检测。
文章的末尾,许秋暂时引用了30多篇参考文献。
其中,《自然》、《科学》加起来引用了六篇。
不过都是短评类型的,许秋并没有看到近些年有机光伏领域实验工作类型的《自然》或《科学》文章发表。
《自然》大子刊的数量有八篇。
一方面,叠层器件发表在《自然》大子刊上的工作还是蛮多的,有六篇。
另一方面,也包括徐正宏之前idtbr材料的《自然·材料》,以及自己刚刚发表的《自然·能源》。
nc有四篇,包括自己课题组的一篇,徐正宏的一篇,还有国外两个课题组发表的两篇。
自己课题组的那篇nc,许秋引用的是学妹的那篇h43给体材料的工作,没有引用自己3d-pdi的那篇。
毕竟学妹那篇做宽带隙给体的,还算研究领域相关,自己的那篇是做pdi的,研究领域八竿子打不着,引用过来就有些吃相过于难看了。
剩下的不到20篇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am级别的文章。
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都是许秋精挑细选的一区文章,没有一篇是二区。
在引用过程中,许秋尽量做到除了自己课题组外,其他相关领域的课题组雨露均沾。
这也是科研圈的潜规则。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发表一篇文章的时候,尤其是高质量的文章,引用的参考文献要覆盖细分领域下尽量多的研究者。
不然,说不定你的文章就到人家手里了,对方扫一眼参考文献,看到你都不引用我的文章,就直接无脑拒你……
而且,客观来讲,也确实应该把所有相关的研究者的工作都引用上。
因为,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肯定是要阅读大量这个领域文章的。
而读完了别人的文章后,在设计实验,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或多或少就会用到其他人的想法,有时候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别人看似没有帮你什么,但其实你已经是站在了其他人的肩膀上。
从道义上来讲,也得感谢一下别人的贡献。
那怎么感谢呢?引用他们的文章。
在参考文献之后,就是顶级期刊都要列明的作者具体贡献。
许秋就按照每个人实际的贡献进行了标注。
至于学妹,她和学姐一样,之后让她们都去帮忙改改最终版的文章就是了。
完成了《科学》文章初稿,许秋将它拷贝到u盘中,前往218找魏兴思汇报。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