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第 3/4 页)
不然,如果数据波动就是材料本身的特性,那就不是smooth,而是在篡改实验数据了。
许秋的pl图片确实是经过smooth处理的,主要是魏兴思要求的,因为魏老师看这种“炸毛”曲线会非常的难受。
不同人的想法也不同,有些人会觉得原始的数据比较好,比如直接把原始数据往origin软件里导入,然后用plot(绘图)功能,直接出图,不进行修改就直接放在文章中。
而魏兴思认为这种是懒人的行为,他比较追求图片统一、看起来好看,因此严格规定了课题组发表文章中所有图片都要一致。
包括:线条的粗细,标度尺下方文字的大小,图例的大小,图例不能带边框等等要求。
对一些可以smooth的图像进行smooth操作也是其中的要求之一。
许秋决定采纳审稿人的这条意见,把他smooth的条件列出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针对于原始数据的再加工操作,确实应该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但因为pl数据的smooth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而且作为行业潜规则大家都知道这种操作,所以平常有的人会列,有的人不会列。
审稿人3,看起来也是国内的审稿人,虽然他们的审稿意见用的不是套路化的模板,但是语句中的很多说法只有国内的人会用,而老外不会用。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在平常阅读文献的时候就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国内流传已久的“wc”,在国外其实很难看到,当和一个歪果仁说“wc”,可能就像是对方和你说“茅厕”一样。
再比如,漂亮国的中餐馆,有一种名为“幸运饼干”的食物,通常由面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里面包有类似箴言或者模棱两可预言的字条,有时也印有翻译过的成语、俗语,或是可用于彩票功能的“幸运数字”。
而国内的大多数人连这种“幸运饼干”听都没有听说过。
其实,这就是语言或者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当然,做科研不是搞文学创作,对论文的语言方面要求不高,只要论文的文字表达不是差到别人看不懂的程度,也就是达到中学生作文的级别,那都是ok的。
这个审稿人的意见没有上一个的长,审稿人首先表示:“恭喜这篇文章的作者,让有机光伏领域的效率从12%跨越到13%,总体上认可许秋等人的工作,建议文章直接发表。”
接着,对方又话锋一转:“不过,我有一些问题,希望可以得到作者的答复。”
列出的问题一共有七个,都比较简短,是围绕体系提出的一些关于有机光伏领域的通用性问题,比如:
“作者认为氟原子的引入,会对光电材料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
“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有机光伏材料低激子扩散距离的问题,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有机光伏材料难以制备厚膜器件?”
“……”
看到这些问题,许秋猜测这个审稿人大概率是个做有机光伏的同行,在通过审稿的方式向“大佬”请教问题。
而通过审稿来问问题的这种方法,许秋是第一次见,觉得挺新奇的,不过仔细想想还是有效果的。
审稿人列在文章审稿意见中的问题,作者多半会认真阅读并回复的,哪怕这些问题和文章本身关联性一般。
这种通用性的问题,对许秋来说回答起来难度不高。
反正就是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嘛,又不需要做实验进行严格论证,哪怕说错了也没太大的问题。
而且,他还有模拟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到其他人需要反复试错才能得到的规律。
审稿人4,看起来是个老外,对有机光伏领域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感兴趣,重点放在了厚膜、大尺寸器件上面,对方表示:“期待文章作者在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更深层次关于有机光伏工业化相关的研究。”
好家伙,直接都给许秋安排工作了。
不过对方的建议确实和许秋的想法差不多,他也认为应用相关的科研最终还是要落地,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哪怕实现不了,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另外,许秋猜测对方可能并不是做有机光伏的,可能是做其他光伏领域的,比如钙钛矿。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