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 Y系列受体大突破!(求订阅)(第 2/4 页)
用的材料大多都是老材料,底电池是pbdb-t:-m,顶电池是pce10:ieico,传输层材料使用了氧化锌、pedot:pss、pcp-na、pfn-br。
之前漂亮国forrest课题组也发表了一篇有机光伏领域叠层器件,不过是在《自然·光电》上,效率可以达到14%以上。
其实,单论这两篇叠层器件文章的水平,卢长军课题组这篇jacs和之前forrest课题组的《自然·光电》差距并不大。
但卢长军他们却只发表了一篇jacs,还是有些可惜的。
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卢长军他们出手速度有些慢,投稿时间晚于漂亮国forrest课题组;效率也没有突破,13.8%的数值略低于forrest课题组的14%+;再加上卢长军在有机光伏领域的影响力也不如forrest。
综合下来就只发表了一篇jacs。
另外,可能也是因为jacs这样的一区顶刊,与《自然·光电》这种《自然》大子刊之间没有什么过渡的期刊。
如果冲不上《自然》大子刊,那就只能掉回jacs、am、nc、ees……。
也因此,一些课题组如果觉得自己冲不上去,就不会去投《自然》大子刊,因为《自然》大子刊审稿比较慢,太过于浪费时间。
第七篇工作,泡菜国choi课题组发表了一篇acsel。
他们合成了一种名为3mt-th的给体材料,这种二元d-a共聚物给体材料的分子结构非常的简单,d单元是bdt,a单元是单乙酸乙酯取代的噻吩,合成起来较为容易,成本可能也比较低。
他们将3mt-th给体和idic受体材料结合,并用非卤溶剂甲苯进行器件加工,效率最高可达10%。
总的来说,这种3mt-th材料的设计思路和许秋之前交给学妹的ptq系列材料有些相似。
主要也是突出“合成简单、节省成本”的亮点,另外这个工作还捎带了“非卤溶剂”的概念。
受这篇文章的启发,许秋打算之后也让学妹试一试非卤溶剂,虽然器件效率不一定能够提升,但也算是一个白捡来的亮点,不用白不用。
看到这里,许秋发现最新报道出来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基于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开发。
他推测可能是因为自己做的受体材料太多了,把其他人能走的路都给走的差不多了,导致其他人纷纷选择了给体材料的道路。
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很多课题组的优势方向就是给体方向。
毕竟,之前富勒烯体系统治下的时代,基于受体材料的开发吃力不讨好,使得大多数研究者从事的都是给体材料的开发。
另外,从功利性的角度上来讲,现在许秋已经把受体材料开发的非常完备了。
而给体材料却相对匮乏,机会非常的多。
只要顺便合成出来一种差不多的给体材料,和买来的itic等基准受体材料混一混,拿到一个10%的效率并不算难。
一旦效率可以达到10%,基本上就可以发一篇弱一区,甚至一区的文章。
这种档次的文章,哪怕是对于正教授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同时,许秋还发现国内同行们的科研嗅觉,以及反应速度也是比较快的。
放眼望去,有机光伏领域的半壁以上江山都被国内的研究者给占据了。
当然,这可能也和漂亮国缩减了有机光伏领域的研究经费有关。
包括魏兴思从漂亮国回国,其实也是受到了漂亮国政策这方面的影响,他原先在nrel课题组的运转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区文章一共就只有这七篇,剩下的都是一些弱一区或二区的小文章了。
现在许秋看这些弱一区或二区的小文章,只要不是纯机理相关的文献,大多数文章都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毕。
只要看看标题、摘要、再扫一眼图表,基本上就能知道对方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来来回回就那么一些东西:基于给体的改性、受体的改性、传输层的改性,或者是玩其他一些概念。
看起来是有一些水,但许秋作为一个从业者,也知道这其实是没办法的事情。
在现阶段,有机光伏领域确实没有太多新的东西可以挖掘。
说白了,有机光伏领域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只能单纯的比拼效率,效率高的去顶刊,效率低又没有太大的亮点就去差一些的期刊。
只有把效率冲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去考虑更加深远的问题。
就好比,人吃饱了才会去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一样。
现在有机光伏领域还是处于饿肚子的状态,如果效率一直无法突破,最终的结果就是走向消亡,也就是饿死了。
只有吃饱了,比如效率突破18%、20%,可以和钙钛矿、硅基太阳能电池掰掰手腕了,这时候才能去考虑建立理论模型,解决工业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