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432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求订阅)(第 1/4 页)

    另外一篇am文章,是国外课题组发表的。

    他们做的是传统的pce10:pcbm体系,在这个二元基准体系中加了少量的聚合物受体n2200,作为“形貌锁”,构筑了三元体系,最终得到稳定性较好的有机光伏器件。

    他们声称:“n2200就像胶水一样把共混薄膜的形貌给锁住了,这篇文章为解决困扰有机光伏领域多年的器件稳定性差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许秋发现,老外吹起自己的工作,也是不会含糊的,还“形貌锁”……

    总体来说,这个工作中规中矩吧。

    反正许秋看了之后毫无收获,当然也是因为对方的工作和他研究的领域相关性并不高。

    组里也有n2200这种材料,但他从来没有用过,段云倒是用过一些。

    同时,许秋发现随着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增加,心态也在不断的改变。

    刚刚进入科研圈的时候,经常感觉:“哇,这个想法好厉害……啊,这个工作强。”

    现在他文章写的多,发的也多了,感觉很多同行的工作也就那样,如果自己想挑刺,总是能从其他人工作中找出问题来的。

    另外,这篇文章几个通讯作者的名字,许秋之前都没有太多的印象,不知道他们是大佬还是无名小卒。

    有机光伏领域,国内以及华人研究者中的大佬,许秋基本上都能够叫得出名字,但老外就不一定了。

    一方面,是因为老外的名字相对比较难记、难读,除了一些简单的人名,比如mark之类的以外,其他大多数老外的名字。

    比如这篇文章中出现的christoph ****rabec、ullrich scherf这些,在许秋看来就是一串乱码。

    而如果是国内的研究者或者华人研究者,名字都是汉语拼音,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哪怕不知道对应的中文名怎么写,但也知道怎么发音。

    另一方面,可能也和国内研究者在有机光伏领域中文章发的比较多有关系。

    文章发的多,就经常能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看到他们的名字,自然给许秋留下的印象就会深刻不少。

    至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当下国内的科研圈,评判一个科研工作者表现的主流手段,还是看他sc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

    在这样大环境的裹挟下,个体想要逆势而为,比如说我只发精品文章,比如说我的每个工作都要仔细打磨,是一件非常吃力而且不讨好的事情。

    选择“三年磨一剑,剑出必杀人(必发cns)”的这种研究者,大概率会在磨剑的中途把剑给磨断了。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讨逆 超级修真弃少 龙王令 盖世神医 1979黄金时代 男神,你人设崩了! 我不是文豪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华娱从男模开始 终极火力 修罗剑神 那年花开1981 巅峰学霸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至尊战王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大国军垦 混沌天帝诀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最多阅读 捞尸人 好运时间 漂亮朋友 理我一下 丹霄万里 顶级诱捕公式 斗爱之冠 蜜桃甜 覆水满杯 离婚后前妻成了债主 仵作惊华 盖世神医 慢性沉迷 火焰戎装 忤逆本能 山有木兮 完美无缺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冬至 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