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统筹、高度、先天阵(第 3/4 页)
举例说明,你老爹没个三品,就别指望呢个上国子学。想上太学或四门学,老爹至少是五品官员。
但是有一点,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打破门阀制度。如果就按照这个选仕,那和以前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科举制度就是从这一点打破门阀制度的,因为它采取了一种并轨的方式,让两者兼容在一起。
所以除了生徒之外,就补充了乡贡的概念。
那么什么又叫做乡贡呢?
那就是,在全国各地设立州学和县学。这些也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官办学校。只要能从州、县学毕业,也能获得“解状”,拥有科举应试的资格。
当然,能够如州学县学的,也都是家里有权有钱的。
于是朝廷就又给穷逼们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就算你家里一分钱都没有,能自学成才的这帮人。只要你能通过州县的考试,也能得到“解状”。成为“乡贡”,获得去科举的资格。
当然,这些个层级,是越往下越难的。
曌学堂的弟子中,类似那些工匠的子弟,就属于最后一种。其中也不乏一些本来就是州学县学的子弟,因这边教育质量好来学习,最后以“公立学校学位”身份去考的学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能取得这么辉煌成绩的原因。
而为什么于奇正提到“秀才”让常欢如此失态呢?
这就要提到秀才在本朝的地位了。
所谓“科举”,其中有个关键词就是“科”。什么叫科呢?就是分门别类。
简单点说,你获得了“解状”之后,拥有了科举资格,就到了选择的时候了。
有多少选择呢?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等等等,总共有五十多种考试科目。很是那么有点后世的选专业。
而这些专业里面最难的是什么呢?秀才。
可以说,秀才这个科目,已经不是用魔鬼科目来形容了。而是用“祖坟青烟能不能冒三尺高”来判断。
为什么这么说?
武德年号八年,连续几年每年录取的人数的情况是这样的:前年,无;去年,无;本年,无。
而且皇帝和朝臣都知道:预计明年,无。
有史为证:本朝立朝,连同前朝的九年时间到武德年间共秀才6名;清平至今二十一年,钦定22名秀才,其中还有半数是“特许”。
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年不到一个人。如果减去特许,那就是两到三年才能出一个。
然而,现在于奇正依靠口,就是除了“几”个秀才,常欢如何不无言以对?
。。。。。。。。。。。
黄杏细细地摸着易云看出来的缺口,时不时抬头看着头顶的刀尖,终于说出了一句话:“我明白了。”
你特莫明白什么了?其他人都忍不住看向他。
黄杏开始解释了起来。
你们都还记不记得之前我们在的那里,就是倪局长最先发现的整个空间在动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