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民为本(上)(第 3/4 页)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民众的思想,还没有像姬康前世众多朝代一般,那么的保守。对于许多先进思想的阐述,民众都是能接受和理解的。
燕国民众的寿命,经过抽样统计,已经由原来三十岁左右的平均寿命,增加到五十多岁;婴儿的出生存活率,也由原来的百分之二十以上,降低为百分之十以下。
姬康坚信,只要努力,民众的寿命与婴儿出生的存活率,达到前世华夏的标准,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要知道,这个时代,空气的品质可是比前世要好上太多了呀!
从中原各国乃至各地引进人口,是燕国的基本国策。
就说这次燕国与赵、楚、魏三国的盟约来说,都有引进人口的条约在内。按姬康的话来说,土地、城邑我燕国可以给你,但是其地之上的民众,还是我燕国来养吧!
这批迁往渔阳郡的数千民众,就是从河西之地迁徙来燕的最后一批民众了。
按燕国朝堂的规划,在十月底之前,从赣榆、河西等地迁徙民众的工作,必须结束。
在渔阳官道之上的这数千民众,或是赶着车辆,或是步行,偕老扶幼,在行进着。
虽然看上去有点疲惫,但衣服整洁,脸上都带着那么一丝丝的向往与期待。
队伍里不时传来一阵欢笑声,让坐在车上的众多老者,脸上也微笑起来。
鞠武骑马,在队伍的最前方。
与队伍中的欢声笑语来比,鞠武此刻的脸上,则是神情严肃许多。
为锻炼韩非与鞠武二人,姬康把从迁徙河西之地民众的任务,交给了他俩。
这最后一批迁徙的民众进入到燕国后,二人分开。韩非带数千人前往上谷郡,鞠武则带着这几千人前往渔阳郡安置。
对于此番自家君王给予的任务,鞠武非常重视。
鞠武知道,从赣榆等地迁徙的十数万民众,已经从齐地,乘海军的船只迁往了辽地。而此番从河西之地迁徙的民众,则是沿陆地官道迁往燕国的北部上谷、渔阳等边郡。
鞠武是个聪明人,在姬康身边,自然明白自家君王对于民众迁徙的重视程度。
最起码的要求,不能因饥寒病残,而死亡一人。
“鞠武大人,再经过一天,我们就能到达此行安置的村庄了。前方营地,当地官员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待迁徙民众进营地休息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