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又开新店,列鼎而食(第 4/4 页)
说实话,萧韫之有点为难,只瞧着那红油汤底,便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受得住,但在云莞期待的眼神中,还是伸筷子吃进了嘴里。
没想到,一吃进嘴里,便眼前一亮。
辣味被中和了不少,肉片入口嫩滑,肥瘦相间,不柴不腻,再加上被带着香料的汤底浸润过,味道便十分的吸引人,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他两三口便吃完了云莞涮好的肉片。
云莞一瞧萧韫之的神色,便知道自己的这一锅汤底十分成功了。
她连续将鸭血、虾球、嫩牛肉、牛肚、鸭肠、豆腐、鱼片、香菇等放入滚滚的红汤之中涮了一遍,期待地看着萧韫之。
萧韫之自然不会让云莞失望,不仅一一吃下了,还给出了十分高的评价。
“牛肉嫩滑,虾球软弹,口感爽脆,这是何物?牛肚?我倒是第一次吃,嗯,口感脆嫩,鸭血味道极好,紧实不硬,鲜嫩顺滑,我瞧着京城便没有哪一家店,能比得上我家阿莞做的好吃。”
虽然知道萧韫之的话,有几分偏心的成分在里边,但云莞听到,还是十分开心,唇角都忍不住扬了起来:“自然,我敢开店,手里总要有几分本事的。”
萧韫之最喜欢看云莞这般自信丛生的模样,笑道:“不过,我猜,妙处还是这一用料十足的汤底,才让这些处处可见的食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味道,我说得可对?”
云莞不否认这一点,自豪道:“这一锅底料,我可是用上了一百一十种调料,单是香料,便十分丰富,还要这汤,可并非一般的清水入锅烹煮而成,乃一种特殊的茶水,茶叶都是寻了许久才找到的呢,且必须以牛油为油料,其他的皆不可,我敢肯定,这京城之中,便没有哪一家的酒楼古董羹,汤底这般丰富。”
这话萧韫之自是认可的,不过他很好奇:“为何要用茶水为底?加了这样多的辣椒花椒,为何入口之后,辣味却不十明显?”
云莞弯着眼眸,得意笑道:“秘密,我不告诉你。”
萧韫之:“……”
他也不究根追底,只抬手捏了捏云莞的脸颊。
两人这般旁若无人地在厨房里试菜,直到被拉过来帮忙的七斗从外边进来:“小东家,恩国公府来了一张请帖!”
------题外话------
更正一下,耀武将军官职三品,前文已经修改。
科普一下:
火锅真的有很悠久的历史,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挺可爱的。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中国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成都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之《蜀都赋》中有记录。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至锅供馔。”
《老残游记》第十九回:“端上饭来,是一碗鱼……四个碟子,一个火锅,两壶酒。”
以上,来此百度百科。
啊别说了我想去吃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