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反切(第 3/4 页)
顾野王听着李笠的交代,看着“声母表”、“韵母表”上所写符号,觉得很有意思:皇帝到底是从哪里听来这种注音法的?
还分前鼻音、后鼻音,四声音调,分别命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拼音法,看上去考虑得很周全。
不太像是一个或几个人就能完善的。
如果是历经数代学者的不断完善,那么,之前怎么从没听说过这种学说?
顾野王仔细琢磨过这种注音法,觉得相比反切法,有不少优点。
他能熟练使用反切法,但很多读书人,想要做到熟练掌握并不容易,原因是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
想要学好反切法,要有一定的词汇量,知道大量字的正确读音。
而拼音法却又有所不同,声母二十三个,韵母二十四个,学起来难度相对较低,用起来,也没反切法那么复杂。
当然,拼音法的问题不是没有,但顾野王认为,只要逐步完善后,拼音法推广开来,确实能降低人们学文的门槛。
李笠要交给顾野王的任务,不止完善“拼音法”这一项,他想让顾野王进一步完善《玉篇》这个字典(字书)类型的著作。
字典(字书)类的著作,在《玉篇》之前早就有了,那就是汉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字形进行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并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进行讲解。
到了梁国大同年间,时任太学博士的顾野王,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编撰了《玉篇》。
与说明字形为主的《说文解字》不同,《玉篇》是以说明汉字的字义为主,并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
以李笠的视角来看,《玉篇》更加接近现代字典,再完善一下(譬如以汉语拼音来注音),就能成为成为读书人学习时,不可或缺的一本工具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将士们驰骋沙场,一定要有好的装备,读书人学习文化知识,同样需要好的“工具”。
李笠有心文事,对此,顾野王觉得振奋不已:皇帝并未外界所传那样重武轻文,其实是想大兴文风、重视教育的。
之所以没按“惯例”来做,譬如经常和文士游宴,顾野王认为,皇帝是因为心中有不一样的想法,想要另辟蹊径。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