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参谋(第 2/4 页)
于是,运输车队行进在丘陵、山区路段时,总体的移动速度不快,和步行差不多,且经常在某些路段出现拥堵。
甚至,会因为一辆车出了故障,譬如车轮坏了,导致整个车队就堵在狭窄路段,进退不得,
所以,有司总结了历次战役后勤运输的经验教训,决定用独轮车,作为丘陵、路段运输的主力车型。
独轮车的结构简单,活动部件少(轮子比两轮车少一个),用了铁车轮后,“平均无故障时间”延长。
独轮车队行进在崎岖山路上时,因为占用的路面不大,转弯极其灵活(等于是原地转向),前拉后推的“行动模式”,可以很好的保证通行效率。
即便出了故障,也不会堵着道路,导致后面的车无法通行。
畜拉人推的前进方式,可以保证在上坡路段可以从容上坡,实在不行,人拉人推的方式也可以。
即便不用驮畜,两个人负责一辆独轮车,其粮食消耗,要比用驮畜少很多。
这在特定地区的长期陆地运输十分重要,可以在维持基本的运输能力前提下,降低后勤成本。
什么是“特定地区的长期陆地运输”?
特定地区,即太行山脉。
楚军要攻河东地区,路线有两条,一条路线,是直接翻越太行山脉,往晋阳而去。
第二条路线,是从幽燕出发,走北道绕行,从恒州地区南下,攻雁门关,再攻晋阳。
经过参谋司的研究和推演,第二条路线的后勤运输压力极大,运输成本相对高很多。
所以,第一条路线比较合适攻齐。
虽然山区运输也不容易,但使用独轮车(铁轮)作为运输工具,能以较低成本,完全靠人力推独轮车,稳定维持“粮道”。
之所以主要用人力拉车而不用驮畜,是为了省粮草,把省下来的粮草,补给前方将士、战马。
参谋司的参谋们,经过大量的论证,制定的后勤运输方案,可以保证十万官军主力跨越太行山攻河东时,一年内后勤无忧。
相关的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李笠已经和宰辅们看过,也召集了军中相关人员开会议过几次,确定大体没问题。
李昉也看过方案,想到方才父亲特地讲解的“钓鱼工程”,他便和几个参谋探讨起来。
他不问“物”,问的是“人”。
大量调动人力来维持“独轮车运输线”,这些人力当然是太行山东的河北地区百姓。
这些百姓被征发服劳役,参加灭国之战,因为山区运输十分辛苦,而且持续时间长,服役期限必然超过一个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