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虚实(第 2/4 页)
这笑话一点也不好笑,宇文护却笑了笑,因为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听出了有价值的消息。
楚国国君把检寺过程中,被迫还俗的僧尼都组织起来,为自己效力,而不是任由世家豪族瓜分这些人。
可见,李笠即位后,对国内那些世家豪族的压制很得力。
至于已经在周国引起关注的“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一事,刘师知也做了介绍:今年,楚国就要正式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制度,简称“科举”。
而参加科举考试的门槛很低。
想要参加考试的读书人,不需要获得地方官的举荐,不需要获得世家大族的推荐,不论门第,只要通过了初级考试“乡试”,就具备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
接下来,通过了“州试”,就能前往京城/行在,参加尚书省举办的“省试”。
这个“省试”,其实就等同于过去梁国时的国子学考试(射策),上榜者,譬如“射策甲科”,就能入仕做官。
而故梁的国子学入学资格可不好拿,首先是名额少,其次要看门第、出身,寒族子弟很难获得入学资格,最多只能旁听。
旁听者,是没有资格参加射策的。
所以,楚国如今实行的“科举考试”,其实是故梁国子学考试的改进,将参加考试的资格放宽。
想要获取这个考试资格,得先通过乡试、州试,却不需要入国子学读书。
这就让大量寒族子弟,乃至出身微寒的读书人,绕过九品中正制,有了一条相对宽敞、稳定的入仕渠道。
科举考试还分士、庶双榜,这就确保寒族子弟能避免和学识渊博的士族子弟同场竞技,让凭着学识入仕的难度有所降低。
宇文护通过看报纸,知道了楚国“科举考试选官”制度的大概情况,现在则问刘师知,这考试的考题,谁来出。
如果是士族官员来出,那如同让狼来牧羊一样:
士、庶有别,士族看不起庶(寒)族,出题的士族考官,哪里会让庶族考生那么容易通过考试。
“考试分三级,难度递增,但无论哪一级考试,考卷都要糊名。”刘师知侃侃而谈,所说内容,都是皇帝事前交代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