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给康城的情书(第 4/4 页)
对于艺考所写的小故事而言,看再多的长片电影也于事无补。
他想起了自己在上大学时练习创作短片剧本时最常用的几个办法。
一是多搜集国内外的高分短片,分析里面的故事结构,以及人物的性格动机,把好的情节和设定记录下来。
模仿里面的人物设定,去写类似题材的剧本。
这样短片看的多了,写的本子多了,结合着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也就有了新的想法。
二是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比如公交车、地铁站附近观察路人的着装和行为推断他的身份,记录他们的日常对话,这些积累对塑造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他经常在观察的时候会灵光一现,及时记下来,说不定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
三是多看纪录片,这是不出远门就能了解不同地域人生活的最好方式。最接近生活的影片也最容易激发起对生活的思考。
总之短片的创作归根结底还是得结合周围和身边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
就目前来说后两种很显然不适合现在的林梦云,而那样的创作手法也仅仅限于创作沉闷的文艺片。
多看短片,模仿写作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
但小学生写作也要有范文参考。
选择“范文”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记起了大三上学期那个上戏出身的老师,在教授导演短片创作课时给大家用来提升品位和格局,为短片创作做参考,花了半个学期解析里面影片的光碟。
回想起来那张光碟上刻英文名至今还记忆犹新。
chacun-son-cinéma。
翻译过来就是《给康城的情书》。
由戛纳电影节组委会挑选全球颇具声望的三十五名导演,每人拍摄一部三分钟的短片作为礼物,献给戛纳电影节的六十周年庆的短片集。
这部短片集里面的小短片都很耐人寻味,于洛当年也是由老师带着才基本解读出来的。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篇“命题作文”。
一正片时长三分钟,二必须致敬戛纳,三要有电影元素在里面。
看看国际名导是怎么处理“命题作文“的,这要比模仿其他短片写本子强百倍。
作品集早在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结束后就已经在国际上公开发行以飨影迷。
只是国内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所以于洛并没有找到这部作品集的资源。
幸运的是于洛前世经常买冷门碟的淘宝店居然被他给搜到了,没想到这店居然是07年开的,电话打通后,卖家说有门路能搞到,于洛想都没想就顺带着把原准备当替代品的《巴黎,我爱你》系列的光碟一并订上了。
看到几百大洋就这么没了,于洛的心别提多疼了,那可是自己一周的生活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