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来复枪(第 1/ 页)
朱以海弯腰从木箱子里拿出一个三眼铳,放在手中掂了掂,忍不住一阵的苦笑。这如同后世自来水管一样的三眼铳真的是现在大明军队中制式的装备吗?未免也太简陋了点吧。他把这三眼铳丢回木头箱子里,心中暗自叹息一声“算了,看样子还是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
做为穿越众的一员,朱以海心目中军队的装备,绝对不是装备这种自来水管可以满足的,他的军队最少也是要全员装备近代步枪和轻型火炮的热武器部队。手中如果有一支这样的部队,人数不用太多,只要有十万这样的部队,朱以海就有把握能够横扫天下。
按照现在钢铁的产量,制造轻型火炮是不太现实的,再加上火炮的铸造技术,朱以海现在还没有完全的研究透,所以给军队列装火炮先缓一缓。但是在朱以海的脑中却有另一大杀器……来复枪。
枪膛内带有膛线的火枪,十五世纪的时候就出现在了德国。由于在枪管带有膛线之后,可以大大提高子弹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射击准确性的,同时这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子弹的射程。
据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记载,现在最先进的鸟铳的有效杀伤距离为八十步(古人一步为现代一米三,八十步约为一百米左右),而带有膛线的来复枪的有效杀伤距离为五百米。从以上数据来看,来复枪比现在鸟铳也就是滑膛枪强的太多了。
只不过来复枪的制造工艺较高,对于枪管的制造更是要求极高。因来复枪的的膛线可说是枪管的灵魂,膛线的作法在于付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虽然这膛线枪出现的非常早,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困难,所以要等到18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大规模的得到普及。对于如何解决刻画膛线的问题,朱以海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需要一个手工的拉床,但是这种拉床对精度的要求并不是特别的高,所有只要朱以海给出设计图,按照设计图来打造的话,对于当前的大明工匠们的难度并不是很大。
王庄内铁匠铺倒是有两个,但是他们平日里最多就打造一些镰刀锄头什么的,对于打造鸟铳这一类的东西是一窍不通。于是朱以海再一次把主意打到了距离王庄不远的通州卫。那里可是有不少世袭的匠户,前段时间建设王庄,朱以海就从通州卫挖过来不少的匠户,这次依然是不例外,朱以海要将挖墙角进行到底。
明政府下令,整个匠户们属于工部管辖﹐按身份被划定为班匠﹑住坐匠二类。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这两类匠户在当值以外的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趁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终年拘禁在官手工作坊中劳动的束缚。但是﹐匠户在身份上仍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匠户子弟征入内府针工局习艺者号幼匠;。匠户除了可免除一部分杂泛差役外﹐正役和税粮是不能免除的。到了明末,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但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只要你付得起钱,那些轮班匠户就是自由的,可以任由你雇佣。
仍然是由朱贵出面,花了区区二十两银子,就从通州卫“买”来了二十名精通枪械制造的铁匠。据朱贵介绍,这二十人中还有一个是匠头,听他自己说是精通鸟铳的打造。此时这二十个人都站在朱以海的面前,每一个都是手脚粗大,面黄肌瘦,一看就是长期的营养不良造成的,身上的棉袄也都是是破破烂烂,这结冰的天气了,不少人的下身还只是穿着一条单裤,由于天气寒冷,他们只好不停的跺脚哈着白气取暖。这些可都是技术性人才啊,怎么能这么糟蹋呢?朱以海赶紧吩咐朱贵去拿来一些棉衣和热粥,让他们先穿暖吃饱了再说。
这二十个个匠户都是住坐匠,每月都要上交坐匠银。他们都在在通州卫里以打铁为生,偶尔也会接为官家打造武器的活计,但从来没从官爷的手上见到过银子。当时他们听说王庄的小王爷让他们去王庄服役,以为又是没钱拿的买卖,都不是很情愿。但是后来听说每人每个月有五两银子的工钱,把这二十人是高兴的一跳三尺高。那可是五两银子啊,够自己一家人过活半年的了。现在刚到王庄,小王爷又是给棉衣,又是给热粥喝,这些匠户的心中的都热乎乎的,暗中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为小王爷干活,才对得起自己身上的这套棉衣。
一碗热粥下肚,又穿上厚厚的棉衣,这些人慢慢的都缓过了劲。朱以海才开始把他们招过来问话。
这二十人的匠头叫龙严州,年纪大概在四十五六岁左右,身材高大手脚粗壮,不过那双眼睛却是颇有神采,一看就是个精明人。朱以海问他们是否会打制鸟铳。
龙严州回话道:“回小王爷的话,不是小的夸口,当年小的也曾经在京师工部的军器局中服役,那里出的兵器都是专门供给神机营的,手艺绝对是没的说的。就算是后来年纪大了,来到通州卫的千户所后,这手上的技艺也是没有丝毫落下。”
朱以海看着眼前的这位匠头,只见他眼中充满了回忆,脸上的神情是既骄傲又落寞。想他堂堂一个服役于京师兵器局的工匠,最后怎么会被发配道通州卫这样一个千户所来,想必当中也有一断不堪回首的故事。但是朱以海并不关心这个故事的过程,他所关心的是这些工匠是否能够打造出他所需要的膛线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