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炼钢(第 1/ 页)
自从宋应星来了之后,朱以海就将农田水利和钢铁冶炼这一块的东西一股脑的全都抛给他。此时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此时已经是大明朝廷的官员了,也正是因为宋应升当了官,宋应星才会在家里侍奉老母亲,其实在等个几年宋应星也会被大明朝廷提拔为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朱以海只是占了熟知历史的便宜,和大明朝廷打了时间差,抢先将宋应星抢到了手中。
宋应星可以说是个全才,他在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都取得不俗的成绩。有了他,朱以海就等于如虎添翼,离着他的目标又大大的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宋应星的到来,大大加快了王庄的建设速度,一连着很多天,宋应星都是跟着大家天亮而出日落而回,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和兴修水利的第一线。他甚至亲自带领着庄丁们去疏通那些已经堵塞的沟渠,指挥着众人将清理出来的淤泥整理到一处集中处理,说是要将来用来肥田。
朱以海看着宋应星的这些举动,忍不住暗暗的称赞。专业的就是专业的,庄稼地里的那些事他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现在有了宋应星,可以说是填补了自己的一大短板。
这天一大早,庄子里的庄丁们吃饭早饭,又在宋应星的带领出庄而去,各人或是扛着锄头,或是拿着簸箕、笸箩等物。另有一些庄丁们赶着庄子里的那几十头耕牛,同样是哪去开荒,这样的话速度可以快不少。现在虽然已经入冬了,但是为了开垦出更的多的荒地,也为了来年有个好收成,宋应星领着大家是没日没夜的干。朱以海看见宋应星今天穿了一身精炼的短袍棉袄,颌下稀疏的胡须被寒风吹的略有些凌乱,不过他那高挑身体扔是习惯性的挺的笔直。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他身上原本浓浓的文人气质。他来庄子这段时间,天天跟着庄丁们一起开荒种地疏通渠道,做为一个文人,能吃的了这样的苦,这让朱以海颇为意外。不过朱以海还是有点担心的,万一要是把他给累坏了,自己可找不出第二个宋应星来。
他走到宋应星身边笑道:“先生乃是一个斯文的读书人,那能总与庄丁们一起下地干活,这种事情你吩咐他们去做就可以了,先生不如回庄子里休息吧。”
宋应星停下脚步,郑重的朝着朱以海施礼道:“小王爷说的哪里话,学生乃一布衣,蒙小王爷错爱,不惜派人亲自去往我家乡邀请。眼下王庄一切皆在初创之时,众人无不是日日辛劳,长庚有岂能例外,否则的话岂不是有负王爷之托。”
朱以海感动的点点头道:“他日王庄如能大兴,先生当记首功一件。”
宋应星深施一礼道:“学生先在这里谢过小王爷了。”
他挺直身躯,依然是倔强的跟在众庄丁身后,望着农田的方向而去。他虽然才到了王庄短短的一个月,但是却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朝气,这与他在其他的地方感受到官员尸位素餐百姓死气沉沉的感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喜欢这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在加上小王爷对自己的信任,他所管辖下庄丁们对自己的尊重,这是他在其他地方从未感受到的。
现在庄子里的农活基本完成了,剩下的只剩下开荒以待来年。天气也是越来越冷。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这才阴历的十一月份,房子的屋檐上已经是结起了一串的冰溜。
朱以海来到庄外的炼钢炉前,这里在宋应星的积极筹备下,在一周前就已经立好了炼炉。由于使用的是坩埚炼钢法,所以所的钢的质量比现在普遍使用的苏钢法的到钢铁质量要高的多。但是坩埚炼钢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产量太小,所以现在用坩埚炼钢法炼出来的钢铁只能作为将来打造军事物品使用,至于民用钢铁依然是使用传统的苏钢法炼钢。现在炼钢厂实际上还不能称之为厂,两座突兀的炼炉矗立在距离王庄四百米左右的地方。现在铁矿石的产量还严重不足,泰兴这个地方没有铁矿石,所以需要完全靠从外地购买铁矿石炼铁。因为现在朱以海还不想把摊子铺的太大,这样容易引人注意,现在还不到完全暴露自己的时候。所以现在还只是小规模从附近的江阴等地零零散散的购买一些铁矿石进行冶炼。
视察完炼炉,朱以海又去了王庄的武器库。说是武器库,其实没几把武器,本来按照编制王庄还应该有个护庄队的,但是早就名存实亡了。由于长江以南生活富足,所以不像北方遍地都是土匪暴民,所以护庄队存在的意义实在不大,既然没有强人,留着护庄队也没什么用,还得花钱养那些人,所以王庄的护庄队虽然有个名头,但是其实一直都没什么人。既然护庄队都没人了,武器库里的武器肯定是早就荒废了。
武器库的大门一打开,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呛的朱以海直咳嗽。他扇了扇鼻子前的霉味,再定睛看看武器库里的存货,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整个武器库内遍布着蜘蛛网,几张原本应该插着武器的兵器架子上也是空荡荡的,早已是落满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墙角边胡乱堆着几张早已烂的没了弓弦的战弓,外加四把腰刀六根长枪,这就是王庄武器库的所有装备了。在屋子的当中还有一只大木头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如后事水管一般粗细的管子,不同的是,这些铁管都是三根三根的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角形。朱以海分辨了半天终于是认出来了,这些三根管子粘合在一起的三角形器物就是在后世大名鼎鼎的三眼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