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修路(第 2/4 页)
他们被安排到了石山那边去,一部分人负责在不会浸水的高处建造仓库,一部分人挖掘地基,修建高炉,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开始烧炭。
和砖窑相比,能够烧制简易水泥的高炉要麻烦许多。
砖窑用黄泥混合着石头,修建成一个带着大大的烟囱和地下回温设置的拱形建筑就可以了。
对于材料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温度的浪费也没有那么严格。
但是高炉对温度的要求很高。
必须要用蜃灰和砖头修建成标准的形状。
这样才能保证炉内的温度不会扩散太多。
等到第一批的砖块烧制完毕,走水路,在阳湖上运到石山那边的时候,高炉的地基刚好修建完成。
这些已经有了一些建筑经验的工人们开始在王伟的指挥下面对新的挑战。
按照严格的图纸要求建造高炉。
为了确保第一个高炉能够顺利完工,王伟几乎每天都待在石山那边的。
手把手的教这些没有任何砌墙经验的未来瓦工如何使用瓦刀,怎么配灰,怎么掉线找垂直,怎么找水平。
高炉在一天天的成型,而瓦工们的技术也在一天天的变得熟练起来。
在两百人日日夜夜不懈的努力下,半个月后,这个世界,第一个能够烧制水泥的小型高炉总算是成功修建出来了。
与此同时。
在高炉附近,新建的木棚仓库里面,已经堆积起来了小山一样高的松木碳。
有了一,再有二就简单了。
以现在简单的材料,想要修建像地球上那种大型的水泥炉子是不可能的,只能使用这种早已经被淘汰了,一旦烧起来,方圆数千米内灰尘滚滚的简易高炉了。
这种高炉不仅污染严重,对燃料的利用率也极低,浪费极大,烧出来的水泥数量不仅少,合格率也难以达标。
不过在这个时代,一切只能将就着点了。
烧制的水泥数量少,那就用高炉的数量来弥补。
有了第一个高炉的经验,后面的高炉修建起来就快了。
一个不行,我就修十个,十个跟不上水泥的供应,我就修建二十个。
区区四千人的工程队,最后会被调去砌墙的,最多只有一千人,其余的人,都是在忙烧砖,烧水泥或者运输这些后勤工作。
二十个高炉,满足你区区一千人的水泥用量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烧砖,伐木和修建高炉这些工作,几乎占据了阳湖这边近半的人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