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怅怀6(第 2/4 页)
“有蒸麦饭和大葱卷饼,先给我每人来一大份……”
“烤薯和芋头就随便自己拿了……”
“老子都要饿瘪了……”
“地瓜烧也开上一桶,每人舀一勺醒醒神……”
正所谓为无利不起早,他拉了一票单干的船商散户,千里迢迢的北上淮东,当然不是纯粹给这里来做义务奉献的,而是被相应的利益吸引而来的。
因此,作为官方的输送和罗氏本家船队之外的补充,现在的这些往来淮东与岭外之间的外包海商,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在岭内的番禹或是夷州等地,承接了相应输送军淄物用的任务,然后按照起始距离的远近,最终抵达上岸的货物完好程度,领取一笔相应财货作为酬劳;
通常情况下,他们还会顺便在当地的指定市场里买上一些特产压舱,回程用这些捎带的货物再赚上一笔。
还有一种是自己采购了制定名录上,各色淮东所需的物资,到港后议价发卖出去。然后,就地随市置换成某些诸如皮毛、木材等比较紧缺的大宗北货;
或是将购买的凭单转成,珍珠、玉石、麝香等受到管制奢侈品之类,相应的购置配额,再回程转手到其他地方去牟利。
而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第三类:
只有少数积累了足够贡献度和输送配额的海商,才被允许深入到内陆去,在一些大城邑里销售舶来物,或是就地采购置办一些限制外销的特色物产。
虽然因为淮东的民间购买力限制,做的是薄利多销的生意,但是往往能够就地收到一些能赚钱的好东西。
毕竟,因为南北对峙的纷乱与割裂,很多北地常见的东西,却是南方难求的稀罕物。
而胡静水显然属于第三类。
长期往来的结果,就是某种比金钱还要珍贵的信誉和人脉。因为每次的手笔都比较大且资金回笼及时,很多人愿意稍低于市价,直接先佘给货物再回头收钱。
因此,虽然比不得之前做战利?生意起步时,那样容易捡到漏而一夜暴富起来,但也胜在相对稳定而踏实,就是要往来奔波的多辛苦一些。
“吃饱喝足了这一顿,”
“我们就要抓紧时间往内地走一趟了……”
打着肉味熏天的饱嗝,胡静水站在租来的车马前,高声吆喝到。
“除了看船的少许人,其他都要随我去……”
“不要怕这点儿奔波劳苦……”
“做完这一摊子。喝酒吃肉找粉头俺全包了”
“拿了积余后,你们自少可以逍遥上好几个月了……”
相对于带着车马四散到地方的各船伙计们,胡静水则直接被官椎局的相应人等,轻车熟路的带到了青州(今潍坊市)与淄州(淄博市)交界之处,一个位于临淄城郊,牛山脚下的大型仓坊前。
“还有新货色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