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软(第 2/4 页)
其实王巨也不是有意对付王拱辰,且看这一群人,富弼、王拱辰、刘几、席汝言、王尚恭、赵丙、张问、张焘、刘恕、范祖禹、程氏兄弟、邵雍、冯伸己、楚建中、范镇、张宗益、史炤、二程的父亲程珦、司马光的大哥司马旦、宋道、鲜于侁、祖无择,范纯仁未得王巨推为操守第一,一段时间也在洛阳。算上半个,如果不是王巨,文彦博也要算一个。
这些人要么就是名震天下的大儒,要么就是一方大佬。可能后人对其中许多人不大清楚,但实际这些人在这时候多是名门之后,一方重臣,象楚建中曾任达庆州知州,王拱辰更不用说了,仁宗时就是一方重臣。刘几曾是太原、泾原路总管,席汝言官至尚书司封郎中,王尚恭官至朝议大夫……
有的人现在已经死了,但有新的耆者又不断地加入。
可想而知,这些人一旦聚集起来,赏花作诗,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那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反对声音,也随着这一次次耆老会,扩散出去。
因此王巨才借着这次大好机会,强行用诏令,将这个耆老会拆散。
不要不服气,正是这个风头上,万一王巨再下狠手呢,林市哪,青市哪,花市哪……这几个名字蛮好听的,但哪里可有着无数食人族!
并且李定正带着皇城司的人在洛阳查来查去。
想一想这些耆老曾经对李定的攻击吧,那才是真正的仇深似海!
洛阳的那边暂时不用管,王巨关心的还是京城。
百姓来到驿馆,很快消息就打听出来了。富弼几个大佬沮丧地回到洛阳,但还有人哉,那就是这些乡绅所带来的杂役,不一定这些杂役同样都是坏人,但其中也有不少仆役曾经随主人为虎作伥过。
因此他们同样送入开封府大牢。
然而这些案子并没有了结,大庆殿一幕只是听证的过程,并没有验实,只有验实,朝廷才能判决。
朝廷先将这些人送入开封府大牢,然后由御史台、开封府与大理寺三方审查这些案件。
大理寺还好一点,开封府也还好一点,王存是一个宽厚的长者。问题是御史台,御史台的大佬是谁?黄履,他与蔡确是好朋友,同样是新党,这一连大家都懂的。
作为黄履,对洛阳这群老家伙会产生什么看法?
然而朝廷仅是让他们各回各的老家,黄履略有些不满。那么只好拿这些乡绅们撒气了。
实际也未做什么,只是在开封府衙附近找了一些空地,让官兵搭建了一些民棚,然后从仓储里拿出一些物资与粮帛,不能再呆在朵殿里了。因此先行让他们安顿下来后,等取证结束,再将他们遣送回去。
好了,这些乡绅们平时究竟做了什么。问这些百姓去吧。那么这些君子的真面目也就揭露出来了。
其实没有这些百姓,那天的许多真相也会被传出,那么多官员,能不说吗?
如果不是赵顼阻拦,王巨那天还准备放在宣德门外。让所有老百姓见识一下这些乡绅的所做所为。
面对这现实,百姓都不说话了。
其实大伙都知道高利贷的存在,就象京城,仅是在京城高利贷产业很可能超过了五百万贯。
如果不是这么严重,王安石的青苗法,都无法落实了。即便后来青苗法推广后,弊病很多,但正是这些庞大又黑心的高利贷,尽管许多人反对,青苗法仍一直执行着。
也就是这个弊病很多的青苗法。是高利贷给它生存的土壤!
其实也很正常,后来的天朝,还不是有着大量的民间高利贷,只是因为有银行调节,这些高利贷可能利息也会很高,但不会出现象宋朝这样天文般的利息。除非黑涩会了……
天朝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况且是宋朝?
这是一个现实,但另一个现实,即便在宋朝,高利贷也不会得到主流的认可。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