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第 3/4 页)
他们发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批判,特别是在中国。苏联对林子轩和《1984》实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抨击。
他们想让林子轩收回小说版权,不允许在西方出版。
但被林子轩拒绝了。
这是一位小说家和一个国家的抗争。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小说家的能量,在这个世界上,政权可以更迭,任何人都会死去,然而,文字只要写出来,就不容易抹去。
回到1926年,米夫只是在心里抱怨一下,便放下了林子轩。
远在哈尔滨的林子轩无法预料以后会发生的事情。他和冯程程一起来到呼兰县。
呼兰县在哈尔滨的郊区,松花江北岸,两地距离并不远。
这是一座普通的东北小县城,一条呼兰河横贯西部地区。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如果没有萧虹,没有那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印记的《呼兰河传》,或许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座小县城的存在。
这就是小说家的影响力。
《呼兰河传》是萧虹对于故乡的记忆。
她写出了一个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们的善良与愚昧,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感觉轻松。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它更像是一篇叙事诗,或者一幅风俗画,亦或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和鲁讯对于故乡农民的批判不同,也异于《边城》对于湘西风俗和人物的追忆。
萧虹的《呼兰河传》采用女性的视角,用散文的笔触娓娓道来,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