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第 3/3 页)
看的出,他似乎不太想谈论科学方面的话题,可能是觉得我就算说了你们也听不懂,就不太想解释,反而对中国的事情颇为感兴趣,不时询问上海的民生问题。
但中国学者不愿意放过这个了解最先进科学理论的机会,依旧抓住相对论不放。
后来,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中这样描述在上海的见闻。
“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
这就是爱因斯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也是他对中国知识界的看法。
就算林子轩躲在后面,还是被人关注到。
林子轩怎么说也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在别人看来,这应该是两个世界级的学者进行一场激烈而有趣的思想辩论,从而擦出思想的火花。
但林子轩一直沉默不语,而爱因斯坦又不愿意多谈他的科学理论,导致场面虽然热闹,却有了些尴尬。
终于有人开始想激发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之间的化学反应,造就一桩东西方知识精英思想大碰撞的佳话,以供大家日后闲聊的谈资。
“林先生,你对相对论怎么看?”一位报社的主编高声问道。
因为爱因斯坦在场,为了表示尊重,大家说话用的都是英语,有些喜欢显摆的还说德语。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学者们安静下来,等待着林子轩的回答,想看看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会有什么新奇的见解。
还是躲不过去啊!
林子轩不愿意在科学的问题上纠缠,但他不乏急智,你讲科学,我讲科幻好了。
“我是写小说的,不懂科学。”林子轩声明道,“爱因斯坦先生,我对一件事非常好奇,当一架飞机的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会不会引起时间倒流?我们有没有可能进行时间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