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第 2/3 页)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在日本讲学五周,共获得5000美元左右的报酬,可谓是获利丰厚。
爱因斯坦于12月27日乘坐“榛名丸”号返回欧洲,31日上午11时再次途经上海。
这一次,上海的各国使节和中外学者们更为热情,邀请爱因斯坦在上海演讲,并和中国知识界的精英进行交流。
没有了日本人的介入,林子轩作为上海的社会名流,也参加了欢迎晚宴。
其实,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赔事先得知爱因斯坦访日的消息,就通过中国驻德大使馆向爱因斯坦正式发出邀请,希望他能顺路来北大讲学。
1922年6月下旬,蔡元赔收到从中国驻德使馆转来的爱因斯坦的回信,信中爱因斯坦欣然同意访问日本结束后,到北大做两个星期的访问,并提出了很高的酬金要求。蔡元赔通过多种努力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他和北大这边热切盼望着爱因斯坦的到来,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可是到了19年元旦这天,蔡元培收到了爱因斯坦12月22日发自日本的信,告知他把计划访问中国的时间用在了日本讲学,因为下面还要去西班牙等国访问,取消了北大之行。爱因斯坦算是放了北京大学的鸽子。
在31日晚上的欢迎晚宴上,上海的学者名流们济济一堂,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热点,也是爱因斯坦的重要研究成果。
林子轩不由得在心里吐槽,就算爱因斯坦讲了相对论,在这个时代的科学界,也没有几位科学家真正能明白。
就算来自后世,林子轩也不懂相对论,和这位大科学家没什么共同语言。
而且,他也不敢和爱因斯坦交流太多。
这可是一位绝顶聪明的科学家,林子轩怕自己说出什么来影响到这位大科学家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这种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想想看,万一因为林子轩和爱因斯坦说了大炸弹的事情,让德国人先研制出了原子弹,那这个世界如何发展就很难想象了。
所以,他只是在远处看着。
此时的爱因斯坦还没有以后那种疯狂科学家的造型,看起来较为正常,他才43岁,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人生最为风光的时候。
在和中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爱因斯坦思维清晰,谈吐得体。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