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泾渭分明的阵营(第 2/4 页)
如今支持“第三条路”的学者越来越多。
这些人一般心性较为淡泊,没什么政治倾向,保持中立,安心的研究传统文化。
那份当初的骂人小报《文化评论》也成了纯粹的学术报纸,发行量不高,但含金量很高,很多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林子轩知道只要他发表了对于苏联的看法。就会被划归到另一个阵营。
这是这个时代文化界的特色,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除非他一直保持沉默,对什么都不发表意见,那样的话可能会受到两方的共同攻击。
是时候做出选择了!
林子轩按照自己的良知选择了一条道路。他会把在苏联的见闻原原本本的写出来,包括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被学生轰走的事情。
那些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没有说完的话都会在报纸上说出来。
他给这一系列的文章起了一个很文艺的名字,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这是后世八十年代一部苏联电影的名字,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和巴尔戈乔夫会晤前。为了了解苏联人的内心世界,观看了八次以上这部电影。
这只是一个开始,他还打算写出《1984》这本小说,把苏联极权主义的弊端展现出来。
林子轩想不到这是他和苏联恩怨的开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和苏联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较量,写了无数的文章。
专业黑苏三十年!
这是以后的人对林子轩的评价,可见这场较量的激烈程度。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