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新诗兴起之日(第 2/4 页)
这些诗作给新诗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诗不是不好写,也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要突破旧体诗的枷锁,寻找新的出路。
《新潮》杂志是月刊,可一众编辑迫切的想要把这些新诗刊载出来,和读者分享,所以他们决定加印一份诗歌增刊。
增刊不仅要刊载这些诗歌,还要请北京大学的教授进行点评,并撰文讨论新诗的未来。
有十几位名家教授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新诗的发展,可谓是诗坛的一大盛事。
鲁讯为《一代人》做了深度点评,周作仁解析了《雨巷》的美学内涵,顾颉钢阐述了《断章》的深层意义……
这份临时起意的诗歌增刊后来被称为新诗的《圣经》,奠定了新诗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后来的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众多新诗流派。
好在林子轩的这些新诗在这个时候段内发表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今年可是新诗突飞猛进的一年。
1921年6月8日,在郁达浮的寓所,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创造社正式宣告成立了,成员包括郭沫偌、成仿伍、张资评等人。
创造社到秋天的时候会在上海出版《创造社丛书》,其中就包括了郭沫偌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代表作,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女神》的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其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都影响了一代青年人。
颇有一种《女神》一出,谁与争锋的气魄。
而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汪静知的《惠的风》也即将出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