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传承学院(第 3/4 页)
而这种仇恨的心理会让孩子失去对知识的敬畏,他们不会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他们的知识就是完成任务而已,这种被动的学习氛围,对整个教育事业都是不益的。
而且王耀讲究的因材施教,因为他了解人体构造,知道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有的对文字敏感,有的对画面敏感,这是天赋,与生俱来的,后天培养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
王耀已经对自己的规划已经从个人转换成集体了,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他需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毕竟传承这件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能传承的。
虎子这批孩子会成为王耀的第一批传承人,王耀准备出资,把全国大部分民间传统文化的传统人召集起来,聘请他们,真正的建立一所‘传承学院’。
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甚至可能是一项回报甚微的投入,但是这种投入能让王耀感到自己是有用的,这种满足感之前在舞台上实现过,现在他又能找到新的方向了。
而且,他说的包分配,也是以后打算的,这些孩子学成,至少十年以后,那个时候,王耀觉得自己应该能打造出一套跟西方好莱坞一样的工业化文化产业,到时候,何愁没有工作岗位?
王耀听启功先生感叹过,他以前见识过很多天才,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志,启功先生跟他说,他教了一辈子的书,见过很多有天赋的孩子,但是这些孩子的天赋最终却都被扼杀在局限中。
因为就算一个王羲之转世,只能在田地上写字,无法让自己的字传入京城,也是一个没用的天才。
平台,很重要。
王耀以前没办法理解这种平台的局限性,直到他亲眼见到,这个国家还有人要走路几个小时去上学之后,王耀才懂得,什么叫平台的局限性。
而且这种小平台,就算出现一个旷世天才也会被埋没的,因为没有伯乐能识千里马。
王耀第一次庆幸自己生活在杭城,虽然是最底层的生活,但是跟这群孩子相比,自己的起步,真是太高了。
这群乡下的孩子要往上爬,要付出几十倍的艰辛。
既然看到了,王耀就不能不管,虽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自己的野望,但是他会尽力。
薛涛带着库淑兰的两个儿子趁着夜色赶了过来,那名出租车司机也过来了,王耀让虎子爸召集相亲们,把下巴车上买的东西都分发下来,一时间村委会门口的广场热闹非凡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