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第 4/4 页)

    黄河还是泛滥了,黄河总是泛滥,鲧已经预料到了洪水将至,堤坝根本支撑不了多久,小股的溃流,很快就会变成无数大股的洪流,下游百姓将陷入滔天洪水之中。

    对此,他只能不停地加固堤坝,往水里填土,他已经疯狂了,疯狂到根本不管什么息壤不息壤的,帝之花园土,皇家庄园又如何?一样给刨了填黄河!

    洪水面前,一切资产皆不重要,唯人命大如天。

    最后,他有没有堵住那场洪水,我不知道。

    也许他只是拖延了片刻,给大家撤离争取时间。让大家能够逃到高处,山地丘陵上,躲避洪水侵袭。

    《淮南子》:“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对此,鲧背负了巨大的罪行,这罪行并不是治水无功,‘绩用弗成’。

    而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他拿了帝之息壤,去填洪水!死罪!

    殛杀,全族流放!

    鲧会不知道挖了息壤是什么罪过吗?

    洪水若只淹了屋舍民田,帝尧并不会饿肚子,也许会死很多人,但毕竟是天灾。可是高地防洪的息壤庄园也被毁了,还活了这么多人口,所有人都要饿肚子!这是人祸。

    天灾之下,只是治水失败,九年无功,最多流放。人祸做了,便是窃帝息壤,不待帝命,死罪。

    鲧选择了死罪,选择尽可能地救人。也许他并没有救太多人,也许他真的救了很多人。

    息壤没了还能再造,人死了却不会复生。

    人活着就有希望,鲧可以死,他把希望留下去了。

    他只是一名先驱者,他摸索着降服黄河的方法,他知道堵疏并用,尽管并不被帝尧所支持,尽管困难重重,可已经尽全力地去做了。

    也许他治水犯了很多错误,甚至因为顽固倔强,固执己见才导致九年无功,

    但先行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乃从蛮荒之中,摸索出路来。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他的所有失误,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经验。

    鲧或许早就料到自己会失败,所以最后只想救更多的人,人活着便是希望,这个希望最终会结出果实,等来真正降服黄河的那个人。

    他也许根本没想到,那个人是自己的儿子。

    先驱者所有的失败,只为拼上时代交给他的拼图,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后来者比前人更优秀,只因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时代在前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所谓天命之子,不过是无数先祖的牺牲,所最后汇聚的血色凝结。不过是时代的拼图,终于等来了最后一块罢了。

    秦始皇如此,大禹亦如此。

    治水重任,终于落到了姒文命的身上。

    正如他的名字,文命。

    这个名字,在当时乃是贱名,可在我们看来,实在是妙不可言。

    它也许,只是帝尧因为鲧违背帝命,而以纹身刻字的方式,印在年幼的继任者大禹身上的命令纹身,以警告鲧的后人,当遵从帝命!

    因身上有这样的纹身,是以大禹叫‘文命’。

    亦或者,这是鲧之一族的长辈们,亲手刻在大禹的身上,要让他谨记:振兴家族的重任,背负在你的身上。以取名‘文命’。

    更甚至,大禹的本名并不是这个。也许只是后人附会,言大禹乃是天命烙印之人,是为‘文命’。

    无论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生,衍生之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

    罪族白马,被驱赶到炎黄文明圈边缘,成为蛮夷。

    但是禹并没有遗忘父辈的遗志,也没有懈怠。

    失败乃成功之母,他努力琢磨着先辈们留下的资料,完善着堵疏并用的治水理论。

    并最终,等来了那个能洞察人心,极有识人之明,且善于用人,乃至让后人都怀疑是穿越者的舜。(详见前面的番外上古帝王的套路)

    在山海经里,虽然杀鲧的帝,与用禹的帝,都只写了‘帝’这一个字,没有指明是谁。

    但我认为,如果是尧杀得鲧,那么重用禹的,必不可能是尧。

    全族流放然后自己打脸?即便如此,那也是尧将治水之事,托于舜。

    舜情商极高,才假托帝之名,提拔了禹。

    我更认为,是舜继位之后,启用了长大的禹,洞察出了禹的才干和品性,破例提拔,委以重任。

    舜,是何等洞察人心的智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完全了解禹这个人,跟鲧一样,都是极端务实之人。

    禹治水几十年,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

    而这几十年,都在舜的任期里,这背后没有舜的完全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重用禹的人,肯定是舜,舜也有这个识人之明和用人之能。

    鲧的失败,禹的成功,不仅仅是经验的差距,在我看来,还有帝是否全力支持与信任。

    “禹所导积石之山”,“禹攻云雨山”,“禹攻共工国山”。

    导与攻,一字之差,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

    积石山也地处偏远,那里早已没人居住,所以只是‘导’。

    而云雨山、共工国山,都明显是在各大氏族的实际控制范围内,有人住。

    这里的攻,真的就没有打仗的意思吗?

    在别人的底盘,凿别人的山,一点冲突都没有?

    泄洪导流,如果会淹没聚居区,那是要迁徙的。

    开别人的山,还要迁徙别人的民,恐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以现代的组织度,都是非常困难的事,那时代必然爆发极大的冲突和社会矛盾。

    兵戎相见,是很正常的。

    但是显然,舜非常支持禹,有这位情商极高,从微末之际出人头地成为帝王,为禹背书,充当禹的坚实后盾,禹才能成功啊。

    鲧攻过榆山、程州之山,最后还是失败。

    那禹攻云雨山,攻共工国的各种山,结果如何呢?

    山海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繇是共工氏的附庸,图腾是九首蛇身,且自环。哇塞,这个图腾超震撼,比漫威九头蛇图标帅多了,相繇是上古九头蛇组织?

    开玩笑的,总之这个相繇氏,非常厉害,会吞噬很多土地,其呕吐之物,会把大地变成溪流沼泽,上面的水都是苦的,估计是污水,动物们都没法生存。

    禹堵了洪水,灭了相繇,血都是猩臭的,污染土地,植物都没法生长。

    那片地方就是池沼,很多水,无法居住,禹往上填土,并把腐烂的污染的土挖走,可那里依旧是池沼,填上去的好土也被污染了。

    最后禹把挖出的淤泥,堆砌成台,便是群帝台,在昆仑之北。

    这个台,大约就是山海经里写的‘帝喾台、帝尧台、帝丹朱台、帝舜台’。

    其实禹,情商还是有的……他虽然跟父辈一样务实,但并不傻,与舜的关系处的很好。之后开辟纯世袭的王朝,也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总之,这段文字,就是记载禹治水期间,疏导山川期间,所遇到的麻烦。

    攻共工国山,并不顺利,共工氏不愿再次迁徙,不愿山被挖开,直接和禹兵戎相见。

    对此,《淮南子》也有类似记载。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得,照这意思,洪水是共工的锅咯?

    其实很显然,共工应该只是跟禹起了冲突,不愿配合而已,跟禹刚了一波。

    共工氏这里我简单解释一下,“共”字在甲骨文中写作两手搬一块方形物体,表示双手合作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工”字写作上“工”下“口”,“工”的形状为斤锛之类斫木工具,所以甲骨文中的“工”字表示用斤锛之类工具整修东西,或者进行这类活动的工匠。可知“共工”一词的含义是合作完成一件复杂的事情。

    这件事便是兴修水利,有人考证,共工氏是一个善于组织人力治水的部落,他们把高地铲平,低地填高。在上游水域修筑堤防。

    其实,就是水库。

    但是他们的工程能力明显有限,水库也不可能永远蓄得住,得有疏导措施。

    不要怀疑古人的智慧,七千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就已经被我们发掘出原始的水库,可以蓄洪、防水。是全球最早的水利工程,已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共工氏善于这个,因为总是泄洪,或者因为失误而导致水库决堤,所以共工氏被后世传为水神,且传他性情凶厉,经常用洪水害人。原因就在这里。

    对此,共工氏自己肯定也有锅,而且很可能就故意利用人们对洪水的恐惧,威胁周边的部族。

    山海经:“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翻译一下就是说有个共工台,别人射箭都不敢往北边射,因为怕共工台。台在系昆山的东面,四四方方,南面(画)有一条蛇,虎色斑纹。

    我寻思,那虎色蛇,可能是个水库龙浮雕闸门,大抵是泄洪口上的装饰物。

    泄洪的闸门,叫做龙门。

    作为共工氏的附庸,相繇显然也有类似的水库,处于高处,只要开闸,就会‘呕吐’污水,所以好的地便会化为沼泽,而且还是腥臭的。只不过他的图腾,或者闸门的装饰物是自环九头蛇。

    因为禹要开山,迁徙他们,相繇就很不服了,共工也想掂量一下舜的能力,看看他配不配当帝,要是舜跟尧一样,不怎么支持治水者,那禹就别想开他们家的山!

    于是双方发生冲突,甚至一场大战。

    战争中,相繇直接水攻,开水库放污水,那些污水很可能是长期的生活污水,可能还富含矿物质,直接把交战地区的土地,淹成了盐碱地,而且还是重度灾区,所以谷物无法生长。

    经历过洪水的朋友都知道,洪水是非常脏的,因为会把地下各种脏东西翻腾出来,还有各种污秽淤泥。

    如果水库本来就很脏,长期是死水,有各种生活垃圾,那么再一泄洪,淹没的地直接化为腥臭沼泽是完全没问题的。

    然而,共工氏虽然会玩水,但是禹的家世也不一般,鲧乃至鲧的祖上,也传下来一条治水之法。而且是堵疏并用的先进技术,比共工氏这种旧时代的技术更厉害。

    再加上舜的大力支持,牵制共工氏,作为大禹的坚实后盾。

    所以这一仗禹赢了,不仅如此,舜还成功平定了共工氏,解决了这个长期以来的大麻烦。

    尚书记载,舜的功绩就是平四罪。共工就是四罪之一。

    舜打服了共工,至于四罪中的鲧族,则是用怀柔手段降服的,降服之后还重用了鲧族的禹,收为己用。

    所以周朝文献说舜平定四罪,恐怕所言非虚,至少山海经里,就记载了其中两罪被平的线索。

    综上,啃下了共工氏这么个硬茬,禹和舜的君臣相宜,整个布土九州的治水计划,更加得以顺利实施,后面恐怕都没什么大阻力了。

    磕磕绊绊,禹和舜两个极有能力的人,最终完成了这份伟业,降服了黄河。

    并在这期间,禹周游列国,踏遍山川,写下连山经,即《山海经》里的‘山经’。

    山经严谨,而海经则明显散乱,是收集各地的说法,汇集而成。可能就是把各个部落守护的少许上古文字记载,综合起来。

    之后禹的重臣伯益,又跟在后面,把禹自己的事迹也加入进去,并图文并茂,汇成山海经图,作为夏朝传承之典。

    这便是山海经,第一次成书。

    也是山经与海经,有序程度差别很大的原因。

    山经是禹写的,而海经则是收集各方国、部落的典籍,汇编出来的。

    所以山经格式统一,一山连一山,严谨细密。海经则较为散乱,时间线也很跳跃,一会儿黄帝时代,一会儿黑帝时代,一会儿又是少昊那边。

    执行力也差很多,禹又要治水,到处都要忙,不可能去海外,海外的部分,是颛顼绝地天通之前的人,记载并流传的记录。

    至于海外到底是多远,上古黄帝时期的技术程度到底如何,是不是在绝地天通之后出现了一次大倒退,我只能以后再讲了。

    洋洋洒洒,一万八千字,勉强讲完了禹。

    总结一下。

    大禹治水的神话,太过有失偏颇,人人皆只称颂成功者,却忘了失败的先驱者。

    先秦以前,还叫鲧禹治水,到了魏晋之后,变成了大禹治水,并且完全神化,乃至因为鲧最后死于‘窃帝息壤以湮洪水’,所以传说内容变成了鲧只知道堵,而不知道梳。大禹知道浚川疏流,所以成功治水。

    以至于原本的鲧禹治水,变成了大禹治水。

    本来就是背负着罪名、骂名而死的鲧,更加成了一个背景板,更加衬托于自己的后人。

    可看了山海经,我们知道,真相是禹站在了自己父辈们的肩膀上,鲧就已经有了堵疏并用的理论了,只是阻力太大,最后失败了。

    他是失败者,也是先驱者。唯物史观下,鲧完成了自己的时代使命,禹也完成了自己的时代使命,便如此而已罢了。

    先祖披荆斩棘,只为后人繁衍生息。后人优于前人的本质,便是前人的牺牲与奠基。

    没有秦孝公商鞅变法,没有秦惠文王连横破纵,没有秦武王联越制楚,没有秦昭襄王鲸吞蚕食,长平一战打碎赵之国运,又哪有秦始皇一统天下。

    汉武帝北击匈奴,功在文景。盛唐之势,起于隋治。赵宋清平,缘自郭柴。

    黑帝终结收容时代,是历代社长的牺牲,历代收容组织的使命,历代先祖的叛逆,历代逆天者的延续。

    大禹降服黄河,继承于鲧。布土九州,力赖于舜。

    舜起于微末,恩重莫过于尧授。尧受禅于兄,天命革异自颛顼。颛顼绝地天通,弃琴乃孺与少昊。少昊德泽夷夏,芳华皆承之炎黄。

    五帝之一,合该有大禹,无论世人能否承认他们的存在,尘埃也掩盖不了鲧禹治水的传奇。

    这篇没有新奇脑洞,唯有历史厚重。

    字数过多,希望有人完整地看到这里。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混沌天帝诀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华娱从男模开始 离婚后的我开始转运了 重回1982小渔村 讨逆 1987我的年代 超级修真弃少 龙王令 国民法医 重燃青葱时代 修罗剑神 那年花开1981 巅峰学霸 1979黄金时代 大医无疆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大国军垦 捞尸人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最多阅读 捞尸人 丹霄万里 理我一下 好运时间 斗爱之冠 蜜桃甜 顶级诱捕公式 漂亮朋友 离婚后前妻成了债主 慢性沉迷 覆水满杯 盖世神医 忤逆本能 完美无缺 黑天 白色口哨 薄荷酒 穿书拯救悲惨反派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