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山海经第七点想法:尘埃所无法掩盖的鲧禹治水(第 3/4 页)

    山海经描述了鲧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而对于禹的描述,却是他‘攻’一座座山。

    也就是说:“鲧不通水性,严加堵塞,想要阻挡洪水,可人力如何与大自然相抗?最终失败,而大禹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采用开山导流的方式,宣泄黄河,治理洪水,得以成功。”

    以上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然而事实真就这么简单吗?山海经里有更多的细节。

    鲧并非不知道堵不如疏,《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

    这里明确写了,鲧也‘攻’过一些山。

    鲧也是懂得开山凿路,疏通洪水的。那为什么他失败了?而禹却成功了呢?

    我给大家说三个原因。

    第一,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鲧虽然也开山凿路,但是他是先驱者,在他之前可能没人这么做过,最难莫过于第一人。

    就像是废除汉字,主张者无不是新文化先驱者。他们是为了给国家找出路,乃在茫然、混乱与外来冲击之下开辟破局之路。

    错误多,失误多,是非常正常的。

    山经里记载了那么多山脉水系,都是禹整理的吗?也不尽然,而是他的家族历代所积攒的经验。

    秦始皇一统六国,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连出六代明君,最终天大的功劳,落到了嬴政头上。可这功劳百分之八十,得从秦孝公开始算起,代代叠加。

    治水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贡献,禹只是最后完成拼图的人。

    这也是为何舜信任禹,还是把治水交给他们家族的原因,他们家世代治水,乃是治水名门。

    纵然鲧开了个大失败,可其实舜可能也知道,鲧死的有点冤。

    鲧治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治理好黄河,鲧自己是知道的,他心里是有数的,这才‘窃帝息壤,以湮洪水’。

    这个窃字就很精髓,这是有预谋的,真等洪水已经到了,他根本来不及偷。

    也就是说,鲧一通操作后,对于汛期暴雨下,黄河即将破堤,他是看得出来的。当然,也没有算太早,大约提前了一天到半天左右。

    他知道自己的开山凿路泄洪的操作会失败,他知道一场大洪水马上淹过来,他没有办法,来不及了,只能偷了息壤去堵,做最后的挣扎。

    《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呢?

    传说息壤是自己会变多的土,东汉高诱注解说:“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

    这个注解,误导了人们将近两千年,直接给鲧禹治水更添了神话色彩。也给现代洪荒流小说,增添了一大先天灵宝。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这个人,这个高诱,也是注解‘嫦娥,羿妻也’,给俩大上古人物发结婚证的家伙。

    也就是说,他两个注解,一个设定了息壤这样的神话物品,一个开辟了嫦娥后羿的爱情故事。

    牛逼!

    于是乎,到了晋朝郭璞注,跟着写道:“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息壤吗?也许他们只是故意神异上古人物罢了。

    《说文》:壤,柔土也。

    《论衡·率性》:深耕细锄,厚加粪壤。

    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地》说:壤,瀼也,肥濡意也。

    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说:地之缓肥曰壤。

    也就是说,肥沃缓和的土地就是叫‘壤’。

    三国时期的郑玄你们应该听过,经学大家,他注解周礼写:“壤,亦土也,变言耳。以万物自生焉则言土。土,犹吐也。以人所耕稼树艺焉,则言壤。壤,和缓之貌。”

    我就不翻译了,直接告诉你们,壤,是对一种特定土的名称。

    野外自己长草生花的地,叫土。而能被人用来耕种庄稼的土,则叫壤。

    可耕之地的意思而已。而壤上长着庄稼,划分成一块块的则叫田。

    那什么叫息呢?

    这个没啥好说的,息,出入气也。

    于是息壤,鲧禹治水里的意思,就被人引申为了会呼吸的土,它是活的,可以生长,即所谓‘土自长息无限’。

    那么,息壤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西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土地各以其类生……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脃。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

    表面翻译一下,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轻土上的人敏捷,重土上的人迟钝,坚土上的人刚强,弱土上的人柔弱,垆土上的人高大,沙土上的人矮小,息土上的人漂亮,耗土上的人很丑。

    我就不跟你们全部翻译了,因为两两对比,其实都是刚柔、坚弱的区别。

    重土、坚土、垆土、耗土,分别指沉重、坚硬、乌黑、干裂的土。

    而轻土、弱土、沙土、息土,分别指轻浮、松散、砂砾、肥沃的土。

    息土,乃是极好的土。

    东汉初期的《九章算术》,就写了一个问题:“今有穿地,积一万尺,其为坚壤各几何?”

    一个很简单的应用题,“答曰:为坚七千五百尺,为壤一万二千五百尺。”

    为什么呢?“术曰: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为墟四。”

    因为普通地的体积是四,那么壤的体积就是五,夯实之土的体积就是三,丘墟之土的体积也是四。

    穿地是普通的地,野外随便一块地基本就是穿地。墟土顾名思义,就是丘墟的土,其实也是普通土,因为没有被翻犁灌溉过。

    《九章算术注》,“壤谓息土,坚谓筑土。”

    筑土就是夯实的土,用来垒土建堤之类的。

    这就是介绍个比例,同等质量下,夯实的土,体积是壤的五分之三,普通地的土和废墟的土,体积都是壤的五分之四。

    壤是密度很低,非常松软的土,被人为翻耕灌溉出来的。

    也就是说,壤是最松软肥沃柔蜜的土地。

    ‘壤谓息土’,息土已经是松软肥蜜到仿佛会呼吸的土了,古人赞颂,生活在息土的人会很漂亮。

    那么‘息’‘壤’这两个词合并,又是何等肥沃?

    土、息土、息壤,三大等级,其实就是下等土,上等土,和超级试验田之土。

    可以想象,它被专门灌溉浇肥,反复翻犁,充斥氮磷钾,全是金坷垃,很可能是帝的花园土壤,皇庄之土。所以叫帝之息壤。

    解读了这么多,你们可以直接认为,息壤乃是当时,最最最最珍贵,肥沃浇灌的最高级土壤。

    一直以来,古人都知道息壤是什么,帝之花园土而已,全天下最肥沃的土。

    咱们杂交水稻之父,袁教授的试验田里,用的就是‘息壤’。

    只不过,息壤这个名字,从上古以后,不再用了,渐渐转变为特指当年鲧偷的土,后来的人,只把息土作为最高级,而没有了息壤这个等级划分。

    所以才能给高诱这种人,发挥的空间,将息壤神化。

    综上,再看《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我们便就知道,鲧是把帝之花园土,给偷了,拿去堵洪水……

    这就相当于,93年我家这边发洪水时,跑去把袁教授的试验田之土偷来,麻袋打包,往洪水里扔一样。

    息壤一定是在高处,是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不然在那个时代,早就被冲没了,洪水来了,也不会以此论罪。

    先不谈对错,挖了息壤填洪水这个行为在上古,一定是作死的。

    事实的确如此,鲧被羁押到羽山之郊,然后被帝派祝融明正典刑了。

    那么这个帝,到底是谁呢?鲧又为何如此作死,跑去拿息壤填洪水了呢?不知道这么做会死吗?为何不待帝命?

    除山海经外,最早记录鲧的是东周的《尚书》,整理者为孔子。

    太占字数,非常晦涩,我就不贴原文了,《史记》也记载了这段内容,完全继承尧典,并添了一些,整理者为司马迁。

    我将尚书和史记统合,直接大概翻译一下儒家的说法。

    大意为:洪水滔天,下民都在呼唤着如何解决,帝尧向大家征询派谁去治水,担任‘工师’之职位。

    工师即百工之长,你们可以理解为工匠的最高长官。治水这事,肯定是工匠们的任务,所以当时任命工师,就是治水总督。

    讙兜氏推荐共工氏担任,这时候讙兜氏族还不是四罪。但到底是不是尧的儿子丹朱一系,我不确定,姑且只当做是尧的心腹一族。

    对于举荐共工氏,尧直接说不行。

    帝尧评价共工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原文(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但是讙兜说试一下吧,没有别的人选了。

    于是帝尧让共工试了一下,结果是‘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然后帝尧又问四岳。四岳也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地区的军政大臣,姑且认为四大总督吧,帝尧自己直辖中部,也就是‘中·国’地区。

    四岳全部都推荐鲧去治水,然而帝尧却也说不行,理由是鲧这个人‘方命圮族’。

    方命意思为不遵守命令。圮族意思为危害族人。

    四岳也是说请试一下吧,帝尧答应了。

    试的结果是“九载,绩用弗成”,九年徒劳无功。

    之后三苗正好也在叛乱,所以‘流共工於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

    儒家笔下,四罪就此而成。注意,这是史记里的四罪原因,而非现实。

    我寻思,这不甩锅吗?共工被四罪,是因为治水无功?驩兜被四罪,是因为推荐担保了共工,与之同罪?三苗不必说,蚩尤后裔,一直也没融合完,经常闹腾。鲧被四罪,在史记里也只是因为九年无功。

    司马迁高级黑啊,这不无能狂怒吗……

    以上,有很多很多文言文,我没贴出来,出自《尚书》以及《史记》。

    对此,我的评价是……毫无疑问,瞎编的。

    上古之人的对话,后来人知道个锤子!

    不过我们可以反推。司马迁是基本照抄尚书,只不过孔子整理的尚书里,并没有流放四罪的具体原因,只说举荐啊,试一试啊,徒劳无功啊之类的。

    其中关于帝尧,对于鲧的评价,是最早对于鲧这个人的评价。

    “方命圮族”,这个评价很有意思,不听命令,危害族人。

    这恰好印证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

    所以别的什么对话,听个乐就行,仅供参考。但是那‘方命’的评价,我们可以认可,因为山海经里也写了。

    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的人眼里,帝尧很不喜欢鲧,认为鲧这个人喜欢不听他的命令。

    不听领导命令,领导怎么会委以重任?所以帝尧很不想让鲧去治水。

    但四岳都推荐鲧,让他试试,所以帝尧很不情愿地让鲧去治水了,毕竟洪水滔天。

    我们可以想象,帝尧自己不愿意的人选,他怎么可能全力支持呢?

    关于鲧怎么死的,屈原在《离骚》里提及了:‘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婞,倔强固执,不听从。

    直,这个不必翻译了吧?意为不弯,引申为刚直。

    就是直性子,我认为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婞直,就是顽固顶撞,不圆滑,刚烈直率,脑子不转弯。

    屈原这话的意思很明白:鲧这个人因为‘婞直’而死,最终落得暴尸于羽山的荒郊野外。

    这也正应了《山海经》里的:“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还是那句话,我们以山海经为准,《尚书》、《离骚》虽然是东周时期的文献,可既然在这个评价上,与山海经没有出入,说明鲧在先秦时期,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有政治目的,所以他写鲧‘不听命令’,还不止,后面加上‘危害族人’。后面果然害得全族流放,说明帝尧识人之明。孔子这是要衬托帝尧。

    而屈原并没有这方面的立场,他是写出《天问》的人,对于一些玄奇、可疑的上古之时,抱有许多困惑,甚至质疑。

    屈原直接在对鲧的人设性格上,没有任何质疑,直接评价他因耿直不转弯而死。

    我们可以认为,这有很高的可信度,尤其是与山海经对应上了。

    那么,看到这里,我想你们也已经梳理出历史原貌了。

    结合以上我解读的所有线索,我已经明白鲧是怎么死的了。

    他性情耿直,顽固倔强。帝尧很嫌弃他,因为鲧总是固执己见,不听他的命令。

    天下都是帝尧的,他广开言路,大家都可以推荐、建议,可最终下命令的人,一定得是帝尧。

    而鲧这个人呢?不长脑子,只要他的建议,没有被帝尧接受,鲧就会不等帝尧的命令,直接去做。

    这种人,帝尧愿意让他领导百工就怪了,情商太低了,政治觉悟为零。

    可想而知,鲧的治水,困难重重,帝尧根本不可能全力支持他。

    没有领导上级们的支持,没有各方面的广开绿灯,甚至可能还有人阻挠。

    光凭鲧孤儿一般硬着头皮去做,能做出什么成绩?

    九年下来,鲧有一套堵、梳并用的理论,可完成度太低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修罗剑神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那年花开1981 巅峰学霸 华娱从男模开始 1979黄金时代 大医无疆 混沌天帝诀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大国军垦 讨逆 捞尸人 重回1982小渔村 重燃青葱时代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龙王令 国民法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终极火力
最多阅读 捞尸人 丹霄万里 理我一下 好运时间 斗爱之冠 蜜桃甜 顶级诱捕公式 漂亮朋友 离婚后前妻成了债主 慢性沉迷 覆水满杯 盖世神医 忤逆本能 完美无缺 黑天 白色口哨 薄荷酒 穿书拯救悲惨反派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