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关于撤藩的争论(第 2/3 页)
在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月的一天,康熙正在书房里看书。连日的奔波忙碌,可算是把平藩的准备做成了。所以,康熙很心安,只等着三藩那边的动静。
这时候,太监禀报有平南王尚可喜的奏折。康熙一阵纳闷,这个时候作为三藩之一的尚可喜怎么会有奏折呢?
康熙打开奏折一看,便奇怪了:这个尚可喜在奏折中要求回辽东养老,留其子镇守广东。
这个要求真顺了康熙的心愿:他不等朝廷撤藩,而自行撤藩。这省去了朝廷的很多周折。
康熙又想到很多棘手的事情:如果尚可喜回乡,那么其他藩王怎么办?其他藩王会同意朝廷撤藩的意见吗?如果广东从藩国挣脱出来,该如何安置广东呢?
这些都是康熙觉得亟待解决的问题,康熙就避开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单独召见一些重要大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珠是坚决同意撤藩的。他说:“皇上不是想废掉三藩子承袭王爵之规定吗?正好,尚可喜此番一去,皇上就坚决不让那个尚之信继承王爵,听说那个尚可喜经常喝酒生事,在广东一带影响很坏,这样的人是不能承袭王爵的。”
大臣们也都附和说如果尚之信安置在广东,他们父子天各一方,多有不便,不如让其他人都随尚可喜回辽东,在广东只留下八旗军队。
康熙认为这有些狠点,不过不狠不行,要想解决藩国问题,就要用非常手段。
现在朝廷重要大臣的意见都基本统一,康熙笑了笑,亲自写起了谕旨,大意是:藩王只及现身,不得承袭。尚可喜即请归老,不如撤藩回籍。着尚可喜率诸子、家口及藩下十五佐领官兵,迁移至辽东海城,由朝廷担负他们迁徙所用的钱粮。
康熙又叫过来户部尚书索额图:“着户部保证尚可喜一家沿途所用钱粮。”索额图领旨谢恩,保证没有问题。
明珠问康熙:“皇上,尚可喜原来统辖的兵丁怎么办?”
康熙想了想,对明珠说道:“尚可喜既然已经撤藩,就没有统辖军队的权利了。原来藩下的绿营军官兵仍驻扎在广州府,归广东提督管辖,绿营军中的官员的升转也要照各省的绿营军官员规则办理。”明珠同意康熙的意见,领旨而去。
最棘手的事情跟大臣们商量着都办完了。康熙又把两位侍卫喊过来,把信交给他们,然后让他们专程广东,宣读谕旨,并让他们给尚可喜带去皇上的一些赏赐。
过了几天,两位侍卫到了广东。给三藩宣读皇上的谕旨。尚可喜听了皇上的谕旨,心头一下凉了,阵阵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淌下来。康熙的如此回复完全出于他的意料之内。
他原来的打算是想拿撤藩来给康熙增加压力,让他觉得进退两难。可是没想到康熙不管天高地厚,竟然批复撤藩。此番一撤藩,什么军队,什么财务,什么土地,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圣旨已经下达,他也就没办法了,只能承受自己作孽造成的苦果。
吴三桂和耿精忠知道了皇上的谕旨,知道尚可喜的藩王已被撤销。他们也觉得自身难保,他们都惶惶不可终日。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