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康熙皇帝震怒了(第 1/3 页)
在清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族强盛起来,号称和硕特部,执掌着漠西蒙古部卫拉特各部的政治缰绳。16世纪三十年代,和硕特各部顾实汗,应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的请求,成了黄教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武力支持者。
这就是说,漠西蒙古部的势力,已经覆盖西藏地区。
清初的西藏地区是个盛行佛教的地区,穿黄色禅衣的格鲁派,领袖为dl 和bc
按照佛教教义,dl和bc都采取“转世”的制度,来确定自己的继承人。这种制度就是从一批灵童中,选择自己的转世灵童。这个灵童必须同dl或bc长相、性格、喜好相近的。
黄教自它诞生之日起,传播越来越广,在群众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并且赢得明朝政府的好感。
同样,也取得历朝清朝皇帝的好感。因为他们看到,这是统治和麻痹信教群众的好办法。
在西藏还没有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时候,与1642年,顾实汗带兵统一西藏和青海,建立起和硕特汗廷。并且,顾实汗将西藏首府迁移至西藏,统管西藏和青海的军政事务,这一举动得到当时清朝政府的一贯支持。因为顾实汗与清朝的关系很密切。
康熙是不信教的,也对佛教并无好感。这从他年轻时候的一次经历可以看出来。
在康熙十一年二月的时候,那时候正是康熙在河北承德的时候。他正在承德游玩,他发现有个道士跪在路旁。康熙发现了这一景象,问走在身旁的兵部尚书明珠:“明珠,这个道士好奇怪,你去看一下,那个道士可能有什么事。”康熙以为虐待道士的事情又一次重现。
过了一会儿,明珠跑过来说:“道士是听说皇上到了这里,特意赶来请皇上赐一个庙名的,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才采取这种办法。”
康熙一听,感到奇怪,对康熙的印象是,这个道士很有心计。康熙问道“他的庙在哪儿?”
“道士说,他的庙在离承德30里的金阁山,庙名叫灵真观。”
康熙皇帝听完后冷笑一声说:“这个道士真会钻营,想求皇上赐一个名号来愚弄百姓。”
康熙认为,这个道士有所特别的企图。
康熙让人把那个道士叫了过来,训斥他说:“朕自从亲政以来,这种求赐庙观名字的,从来都不答应。何况古人里的统治者中崇拜教的,结果都是无益的。”
看见道士脸上稍稍显出的不服气的神色,康熙继续说道:“朕这么说,你可能不服气,朕给你举个例子吧,梁武帝酷爱佛教,最后饿死在台城;宋徽宗信道教,父子都做了金国的俘虏。”
那个道士听了皇上的训斥,吓得冷汗都冒了出来,同时他信服康熙知识的渊博,趴在地上直打哆嗦。
康熙皇帝见他害怕了,语气稍稍缓和一些说:“希望你回去,能从道德方面多多教化百姓,而不是让百姓搞什么求财祛病消灾求生子。”
“是,是!”道士连声说道,赶紧磕了几个头,溜走了。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