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汉中经略(第 3/4 页)
历史上,曹操于许都屯田一年,当年就得谷一百万斛,借此“积谷以征四方“,成为其成就霸业的基础;此后夏侯敦,以及再后来的邓艾等都多次行屯,对曹魏乃至晋的征战皆起了巨大的作用。
但姜维亦深知,一项制度能够应运而生,顺势而起,主要还是因为时代背景之需求产生变化,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既是人,也是制。
为上位者不可盲目推崇一项制度,必须视具体情况情理性选择。
譬如,对于安置荆州军民而言,他并不建议采用屯田之法。
略一沉吟,便道:“在下以为,屯田之策恐怕不适合荆州百姓。屯田制再好,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土地官有,将土地和耕牛、种子等物件租于百姓,并且收取高昂赋税之制。换言之,屯田的军民不过是官府的佃户罢了。而荆州百姓在家乡时皆是有屋有田的自耕农,小地主,若千里迢迢到了蜀中,不仅一无所获,自身反倒成了朝廷的佃户,其心中必有极大落差,亦必将转为怨恨,终究于国不利。”
诸葛亮闻罢,隐隐有些惊喜,心道,此子能够从百姓角度考虑朝廷施政得失,并非是一般的武夫啊。
他来了兴趣,有心考教一二,便问道:“那依伯约之见?”
姜维理了理思路,缓缓道:“而今地有遗利,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当此之际,当将田地赋于百姓,如此百姓必定安居乐业,不复思乡也。”
诸葛亮露出一丝笑来:
“莫不是秦朝汉初之‘授田制’?确实也有不少同僚支持实行此制,譬如马良马季常便曾修书朝廷,建议实行此制。”
姜维又摇了摇头。
诸葛亮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的少年,双目微微绽出一丝光芒。
大抵这个时代的田制,要么是以屯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官有制,要么是以授田制、名田制等为核心的土地私有制,而姜维居然一连将这两种田制都否认了。
这让他产生一丝疑惑,便追问道:“既非屯田,又非授田,那伯约认为以何种田制为佳?“
但见姜维朗声道:“朝廷授田,应不分男女,按丁口授其田,认丁不认田,按丁征收赋役。譬如,凡年十五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如一家五口,三丁二女,则可授田一百六十亩。”
诸葛亮笑了笑,心道,这不就是“计口授田“么,也算是汉初授田制度的一种,也无没什么了不起的。
汉初行授田制,田地私有,不禁卖卖,由是承平百年之后,兼并之风日盛,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终酿成黄巾起义恶果。
“计口授田”虽然能够迅速使荆州百姓归附,但从长远看来,未来还是存在兼并的可能,倒不如土地公有的屯田制更能长治久安。
不过从姜维的谈吐表现可见,此子腹中所藏丰富,可谓文武兼修。这已然令他刮目相看,正要点评上两句。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