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0,第230章 都怪我没说清楚(第 3/4 页)
同在一个学校,相处四年,脾气相投,自然就是好友。
可一旦面临毕业,就要分道扬镳,邱烨消失的那六年,牛庄联系不上他,有牵挂,但并没有多方打听,因为没必要。
六年后,同学聚会,牛庄再次见到邱烨,心情喜悦,看到同学恶意针对邱烨,能一怒之下,为邱烨挡酒,这是念在往日的情分上,才做出的选择。
但是,挡酒归挡酒,二人却不能再像以前学校那样深交。
这在那场同学聚会之后,足足一个月,牛庄都没有主动和邱烨取得联系,可以得到证明。
同样的,邱烨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也没有去主动打扰牛庄的生活。
这就是阶级固化。
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身边就是什么样的朋友,不会高你太多,也不会低你太多。
因为高你太多的朋友,会意识到两人阶级的不同,自然而然的远离你,去结交同阶级的朋友。
而低你太多的人,无法给你带来准确的好处,相反你却要时常花费自己宝贵的资源,去帮助他,你自己也会意识到这一点,逐渐远离。
只有思想、物质都差不多的人,才能惺惺相惜。
当然,这种阶级固化,并不是不能打破。
古人有科举制,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一旦中举,成为官员,这是古代打破阶级固化的办法。
而现代就更容易了,如果生在乡镇,只需要发奋读书,成为大学生,毕业后远离资源贫瘠的家乡,去城市工作,努力拼搏,用自己这一代的努力,去争取自己和下一代的阶级提升。
或者继续攻读博士,硕士,甚至出国留学,然后海归,这是更好的办法。
还有很多打破阶级的办法,但最常见,最容易实现的办法,只有读书这一条路。
华夏当今的开国太祖,也就是印在华夏币上的那位伟人爷爷,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做了很多看似荒诞无稽,毫无道理的安排,比如知青下乡,还有几项不方便细说的举措。
这些安排,在当时看来,破坏了那一代人们的美好青春。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却是成功的打破了固化阶级,有效遏制了资本主义的侵蚀,为如今的华夏经济繁华,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正因为先辈伟人们的努力,华夏的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完成了一系列的逆袭反超,世界瞩目。
尽管如今资本主义再次复苏,阶级固化现象再次出现,但如果没有那十年的遏制,如今的华夏,恐怕早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总而言之,打破阶级固化,对于极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至少,是短期内不可能。
牛庄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学校的时候,邱烨还是个看起来一穷二白的乡镇小子,怎么才六年过去,这家伙怎么就能轻易借到三亿美金?
刚才牛庄还误以为,邱烨是华夏哪个大家族的世家子弟,现在看来,他应该是猜错了。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