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超越文学范畴(第 4/4 页)
是不是林朝阳的水准距离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有差距,否则怎么这么多年了,年年都只能陪跑呢?
近几年来,这样的论调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传播,这些人这样的想法不能说错,但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文化自信的。
且不论林朝阳的作品质量放在那里,仅是他多年以来在海内外所受到的欢迎和赞誉,
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他的水准吗?
藤井省三是日本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在《文学研究》上的言论,不仅表达了对林朝阳的公开力挺,也开诚布公的点明了林朝阳这些年来陪跑林朝阳的根本原因。
使得那些林朝阳的支持者立时士气大振,而那些认为林朝阳不配诺贝尔文学奖的言论,一时之间也销声匿迹,只能等待下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布,林朝阳再次陪跑时再冒头奚落一番。
四月是燕京的春天,可却难得有几天好天气,自九十年代以来,沙尘暴成了每年春季燕京城最令人头疼的客人。
沙尘肆虐,林朝阳也懒得出门,窝在家里一心写书。
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天朝》距离创作完成已经越来越近了。
4月15日,《收获》专号发表了《天朝》第三卷,与此同时,人文社版《天朝》第二卷也上市发售。
杂志与单行本齐发,《天朝》势头火热。
三卷《天朝》,头角已露峥嵘。
林朝阳在创作上的野心已经展露无疑,绝大多数评论家和读者都感受到了这部小说雄壮、瑰丽的史诗气度。
各大文学杂志上针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正变得越来越多,早先一些对于小说立场的质疑声,也随着小说格局的打开而逐渐变得微弱。
与之相对应的,是舆论对《天朝》一边倒的好评之势。
「-古老的王朝曾经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它也许只如流星一闪而过,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来说,却是个根植于血脉之中的基因。
王侯将相的尔虞我诈,名士伟人的日升月落,升斗小民的悲欢离合,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
无数个人的命运如同宗小溪,逐渐汇聚成莽莽大河,奔流于无垠的时间河床之上。
滔滔大河,千古不废。」
以上内容节选自《天朝》发表后的第二周,《文艺报》上发表所发表的评论文章《大河奔流》。
文章发表于《文艺报》当期头版,对《天朝》可谓极尽溢美之词,既肯定了小说艺术上的成就,也高度评价了其思想性和历史格局。
这篇文章在发表之后很快便受到了国内文化界的热议,除了文章本身言之有物,质量出众之外,最重要的是文章的署名是眼下文化部门的一把手。
如这般身居高位的人物,他们所代表的绝不仅是自己,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带来极大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因而公开发表署名文章是极其少见的情况。
而《大河奔流》一文能够出现在《文艺报》上,显然是有官方意志在其中。
有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已经察觉到了这里面的意味,《天朝》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或者说是历史观应该是在某些地方契合了官方的观念,因而受到了这样的肯定。
紧接看,好似为了印证这些人的想法。
之后一期的《文艺报》又刊登了这位领导在参加文化领域重要会议的讲话内容。
「”..—文化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教育、启迪、
审美等功能,更多的是发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
这些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是琳琅满目的橱窗和鲜艳的服饰。
而是中国人越来越开阔、豁达的思想观念一一中国人不仅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同时也热爱全世界和全人类,中国人应该珍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展示自身文化自信———」
看到这篇讲话内容,再结合之前的署名文章,国内文化界的许多人都意识到了,《天朝》的影响力正在超越文学的范畴,在更广的文化和政治领域彰显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