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 干就完了(第 2/4 页)
《林朝阳文集》在日本出版也有快三年时间了,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20万套。
文集销量历来不如一般的单行本,大都是忠实读者捧场,能取得20万套的销量已经殊为不易。
山川朝子年近八十,但在林朝阳的印象中她身体一直特别健康,看起来精神翼。
他询问了北村美裕去世的具体细节,没想到是骨癌走的,从知悉病情到去世前后不过两个月的时间。
感叹一番,林朝阳应北村美裕请求,写了一篇悼念文章,这篇文章将会在下个月发表在河出书房的出版《文艺》杂志上。
到了5月中旬,林朝阳受谢靳的邀请前往横店。
谢靳筹备了一年多的新片《拉贝日记》将在5月15日正式开机,这是继《赤壁大战》
《鸦片战争》后他又一次执导历史大片,而且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战争戏。
在《鸦片战争》上映之后,外界一度有媒体传言谢靳即将息影,逼得谢靳不得不站出来辟谣,声明他绝对不会息影。
外界的传闻其实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大众对谢靳的想法,一位年过七十的老导演,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已经非常脆弱,不应该再过度的操心和劳累了。
《拉贝日记》这种题材的电影,即便是让年富力强的中年导演来执导,恐怕也要脱层皮,更何况是对他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来说。
林朝阳是开机前一天晚上到的横店,见到谢靳,他明显能感觉到谢靳的气色不佳,脸上就好像蒙了一层灰色一样。
「你这脸色也太差了。」
「没事,操劳惯了。什么时候拍新片不是这个灰头土脸的样子?」
谢靳最近这段时间身体确实不太好,但他却不甚在意,到了他这个岁数,对很多事情已经看开了。
他就想一直这么拍下去,直到哪一天倒在片场上。
谢靳拉着林朝阳聊了些新片的事,他甚至连《拉贝日记》之后的作品都已经在筹划了,这部片子讲的是沪上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一生的传奇经历。
董竹君本是一个贫寒的洋车夫女儿,不幸沦为青楼女子。
辛亥革命后她与gmd人结合,东渡日本,后来成为四川督军夫人,又因为追求进步离家出走,在沪上艰苦创办了锦江川菜馆。
掩护过许多gm同志,成为了我d的挚友她的一生可谓历尽艰辛,波澜壮阔。
谢靳老早就有把董竹君的经历搬上银幕的打算,前年老人家去世前两人还曾见面说起这件事。
林朝阳知道自己也劝不住谢靳,只能劝他悠着点。
次日《拉贝日记》的开机现场,全国各地来了上百家媒体,场面热闹非凡。
《拉贝日记》的开机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为有《赤壁大战》和《鸦片战争》的成功在前,不管是文艺界还是媒体都对谢靳的这次尝试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南京大屠杀一直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道抹不掉的伤疤,如今终于有谢靳这个重量级的导演敢于将这段历史呈现在大银幕上。
除了国内的记者,发布会上还有不少外国记者出席。
两年前《拉贝日记》在纽约重见天日,一度在国际上引发不小的反响,现在谢靳要将约翰·拉贝的故事搬上银幕,自然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
林朝阳看了一圈,没发现日本记者,这几年日本右翼势力大抬头,这倒也正常。
「早年我也筹划过拍《南京大屠杀》和《审判东条英机的中国大法官》等几部反映二战和南京血案的电影,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现在,这部《拉贝日记》就要了却我的心愿。」
发布会上,谢靳的发言十分诚恳,让在场记者动容不已。
当记者问到再次执导投资上亿的大片的感受时,谢靳将林朝阳拉到了镜头前。
「说起这件事,不得不感谢朝阳。我这人没别的能耐,就爱拍电影,也只会拍电影。
这些年国内电影界的环境大家也都看到了,很多制片厂和同行都很艰难。
可我却还能由看性子来,从《赤壁大战》到《鸦片战争》,再到《拉贝日记》,这一切都离不开朝阳对我毫无保留的支持。
我们从《牧马人》相识,到现在小二十年,一开始朝阳是给我当编剧,后来我拍《芙蓉镇》,他给我当顾问,现在他成了我的投资人。
我们是好友、是知己,也是事业上的伙伴———”」
当着记者们的面,谢靳越说越激动,在他口中,他和林朝阳简直好比是伯牙子期。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