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555章 翻版林语堂(求个票)(第 2/4 页)

    说起陶玉书,几个狗仔语气中透着几分佩服。

    为富且仁,巾帼不让须眉,这次号召香江社会各界为内地捐款,让陶玉书在香江人心目中的形象更高大了几分。

    翌日一早,《清新周刊》发刊,封面上正是昨天几个狗仔拍到的画面一刘德华笑容阳光而真诚,握着一位残障人士的手,共同将一张纸市投入捐款箱中。

    封面的头条标题写着:《残障人士献爱心,华仔爱国撑同胞》。

    这张照片一经刊出,立刻吸引了许多读者的关注,不仅带动了杂志销量一路走高,也让刘德华的公众形象大幅提升。

    这两天里,像刘德华这样热心慈善的明星有很多,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正面评价。

    但如刘德华这般吃尽了红利的,却仅有他一个。

    周日晚,林氏影业与无线电视台在跑马地马场合办的「香江演艺界总动员忘我大汇演」如期举行。

    现场受邀出席的富豪名流众多,五百位演艺界人士登台表演,热情的观众也挤爆了看台,堪称香江几十年来演艺界一大盛事。

    整场演出匆忙得连完整的节目单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彩排了。

    大家都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刘德华唱完一首歌后直接躺在椅子上,上演了一出「胸口碎大石」,四锤下去,身上的巨石被砸碎。

    刘德华表情痛苦,他跟跪着走到台前,话筒刚到嘴边,鲜血顺势流下,

    这一幕看的观众揪心不已。

    然而就在这时,刘德华却抹了抹嘴边的鲜血,说:「嘴里的鲜血是假的,但是血浓于水的情谊却是真的,恳请大家踊跃捐款。」

    他的这出血浓于水,当场筹集善款100万元,

    程龙上台表演的是翻跟头,只因有富豪想看他翻跟头,表示每翻一个跟头捐5万块,程龙一口气翻了七个。

    柯受良表演飞车,飞跃的人墙都是由出席的明星组成,这惊险刺激的一幕成功募得300万善款。

    张艾嘉抱着不到一岁的儿子上台卖力演唱,beyond乐队演唱了一首《大地》,感动了现场无数人。

    一场「香江演艺界总动员忘我大汇演」持续了7个小时,有明星们的卖力演出,现场富豪名流和观众们踊跃捐款。

    到演出结束之时,募捐总额高达3400万。

    期间又有香江烟草大王何先生配捐了3400万,再加上演出之前就已经开通的募捐专线收到的善款。

    忘我大汇演最终募集到的善款总额达到了1亿零80万港元,打破了香江慈善活动募捐的最高记录。

    这场香江演艺界规模空前的文艺大汇演,也创造了恐怖的收视率、收听率。

    平日里为争夺用户竞争得头破血流的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香江电台、香江商业电台罕见的放下成见,合作转播了这场演出。

    第二天一早,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不出意料的被「忘我大汇演」所占据香江的民众已经不记得这已经是一周时间里,他们被多少次有关于内地水灾和慈善募捐的新闻洗礼了。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们捐款的热情确实被带动了起来。

    短短一周时间里,香江社会各界为hd水灾捐款6.8亿港元。

    对于一座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城市而言,这个数字是十分夸张的。

    在香江社会为hd水灾而牵肠挂肚的时候,国际社会上也有不少国家和机构响应了中国zf的呼吁,伸出援手。

    古b捐赠1700万美元(物资)、巴js坦捐赠155万美元、科威t捐赠100万美元、乌兹别k捐赠97万美元、乌干d捐赠90万美元-——

    香江社会的捐款数字,超越了国际上许多国家对hd水灾的捐助之和。

    这一天,林朝阳有些忙碌。

    一转眼他已经回香江一个多星期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为hd水灾的宣传和募捐工作上,都忘了美国那边还有个专栏。

    6月的最后一周,《纽约客》发表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自然的馈赠》。

    《纽约客》总编罗伯特·戈特利布专门为林朝阳的专栏写了个编者按,

    他在其中这样写道:

    「林对于饮食文化的理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在他的笔下,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生命。

    它们从诞生起,就包含了当地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基因,是一个拥有久远历史的文明的横截面。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我相信读者们在读过文章之后会赞同的我观点。」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林朝阳的称赞是他的个人看法,但在杂志上市之后,也获得了许多美国知识分子的认可。

    一篇《自然的馈赠》,表面上讲述的是饮食文化,实际讲的却是生活态度、社会变迁、历史发展,意涵之丰富、境界之高远,令这些美国知识分子大开眼界。

    这些人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将饮食与文化、历史、地理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完全有别于普通美食品鉴的文章。

    《自然的馈赠》发表之后,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好评。

    除了口碑上的胜利,这篇文章也让《纽约客》的销量有了些许起色。

    进入八十年代,纸媒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即便辉煌如《纽约客》也不得不面对销量下滑和读者厌倦导致的口碑下滑。

    前一代总编威廉·肖恩执掌《纽约客》几十年,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华娱从男模开始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讨逆 盖世神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那年花开1981 1987我的年代 修罗剑神 混沌天帝诀 1979黄金时代 大国军垦 至尊战王 巅峰学霸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国潮1980 超级修真弃少
最多阅读 刺青 攻玉 攻略病娇男配的正确方法 上瘾 白色口哨 仵作惊华 雪意和五点钟 理我一下 敬山水 漂亮朋友 慢性沉迷 甜妻 文物不好惹 洞房前还有遗言吗 杀死那个白月光 你比北京美丽 偷香 顶级诱捕公式 他喜欢你很久了 猫咪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