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太子和治国(第 2/3 页)
冯智彧倒是不在意,他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往南边走了,这次出来他颇有点儿故地重游的那种感觉,要知道当年他就是带着四十万石的粮食,顺着这条路去的长安。
在这个时代,水运是速度最快的运输方式,哪怕是逆流也是一样,更何况冯智彧此行还是顺流。
在第三天的时候,冯智彧一行人就已经到达了余杭。
就这还是因为他去了自己的食邑地江阳县看了一下,不然的话在第二天的傍晚就能到达余杭了。
去余杭简单的查看了一下茶园后冯智彧也没有多停留,直接就开始朝着高州进发了。
不过这次他走了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路。
自从知道了硝石融水降温这一点后,这两年高州的海鲜和水果这两大类容易腐坏的货物算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挥的舞台,高州也因此和长安的来往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人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输方面还是有点问题。
从余杭到长安很简单,有大运河和黄河组成的水运系统,但从高州到余杭就有点麻烦了。
之前冯智彧都是从高州向北直接通过陆运的方式先到达彭蠡湖,然后从彭蠡湖进入长江,再转入大运河的水运系统。
因为彭蠡湖已经算是长江下游了,所以航运是没问题的,但从高州到彭蠡湖就很浪费时间了。
后来冯盎拍板,让人开始走海运。
也就是从高州南边的南巴出发,顺着沿海一直去到长江的入海口,然后再转大运河。
虽然水运和海运只差了一个字,而且因为是在近海航行,很多人都觉得没什么差别,但实际上差别大了去了。
真要说起来,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近海航行要比远洋更危险一些,不过这也只是某些方面。
远洋航行的主要威胁是补给和风暴,而近海航行的主要威胁是暗流和礁石。
这个时代的船都不怎么大,而且全都是木头的,近海的海况要更加复杂,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反而是比较危险的。
不过在冯盎的决心下,他派出去的人还是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比较安全的航线,这也算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小序幕了。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