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的评价(第 3/4 页)
他是大明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沦为贰臣。若为中国古代忠君思想标定,确非忠臣。
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在南方关系盘根错节,声望犹存,应该是招抚东南的理想人选。
不想,江南人士根本不承认洪承畴的存在。他们更希望“洪承畴”已经死了,是一个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
人们习惯于用“忠与奸”、“好与坏”的两极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在这种标准下,历史人物要么是忠臣要么就是奸贼,要么是忠君要么就是卖国。
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实际上,洪承畴的最后岁月,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
他入清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府第。洪府落成后,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
弟弟痛感国家灭亡、兄长投敌、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
顺治十六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
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
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
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没有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帖心的安抚,朝野用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的洪承畴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