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洪辰(第 3/4 页)
好哥俩儿十几年再相见,都高兴的没边儿了,搂在一起回家好好喝顿酒,七嘴八舌的唠这些年的生活,唠儿时的记忆,感慨万千。
酒过三巡后,俩人终于想起来,因为啥才见的面啊?
好哥们儿之间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他们都还跟以前一样对待彼此,何况原本走私贩子就把路指向洪辰,韩耀更无须隐瞒,把运输走私烟的事情跟洪辰明明白白的说了一遍。
洪辰一听韩耀做这事儿,当时就乐了,说:“咱俩就是隔八百年不见面,心里想的事情还是一样,还是能合上拍子,就是天生配套!”
洪辰本来在国营储运公司上班,工作稳定,收入也不少。但当改革春风吹满大江南北时,数不清的大小私企在全国各地冒出来,于此息息相关的,异地之间的货物流通量逐年加大。
储运毕竟是国营企业的下属公司,运输货物费用贵,而铁路运输是国家垄断,不管车皮还是集装箱都要花不少钱,很多私人企业不愿意把钱花在运输上,但不运又不行。
洪辰在储运工作,自然十分清楚其中的关窍,了解私营企业的心思,现在全国各领域几乎都是空白,发展空间要多少有多少,只要看清门道,敢放手一搏,干什么什么赚钱。
他跟韩耀性格不同,想法却出奇相近,都胆大果敢,他当时掂量了形势和能力,看准机会,心一横把工作辞了,下海单干,就作私人运输这一块。
而他的私人运输,不光满足了小企业,也给一些见不得光的货物流通提供了方便。
说实话,走私这一块还真就数国营储运背地里干得多,因为它们方便干这个,还不是不直接做,而是收“通关费”,黑钱赚得满盆满钵。但他们的胃口毕竟大,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人走私赚得钱有三分之一花在“通关”上,所以说洪辰的私人运输出现的太及时了,被查的风险再并不大,价钱也“公道”。
对于这些暗地里的交易,洪辰见得太多,他从储运脱离出来单干,人脉派上了用场,稽查走私对他而言影响并不大,而且他不至于抢了国营的来钱门路,毕竟很多路线他走不了。
如今这么赚的生意主动找上门,放过不做是傻子,胆小不敢是孬货。
如此一来,两人一个走私,一个帮人走私,又在这种情形下重逢,简直就是老天爷安排的一样赶巧,天时地利人和。
用韩耀的话说:“咱哥俩这就是缘分!”
合作不用说,那是一定的。而具体怎么个做法,他们又不约而同想到了一处――
洪辰不是不知道走私赚钱,但他没有最低价的货源,便不太愿意涉及到这一块;而韩耀直接提出了,我提供走私船靠岸点,咱俩一起干走私,不合伙,在不同地区各卖各的,互不冲突,但是运输在一起,就属于你顺便捎上我。
一个货源地换以后的顺风车,互利互惠的好方法,彼此都不吃亏,两人一拍即合,当晚商量好具体事宜后,韩耀连夜赶去常州,帮老袁联系最后一批货单,把跟服装厂订的货提出来带回省城,洪辰则开始着手安排往汕头方向去的货车。
***
海上的晨曦泛着旖旎的光芒,冷清宁静。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