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逃跑(第 1/3 页)
后世之人说到宋代兵制的时候,往往会说禁军的庞大,以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弊端。
但宋代的禁军并非全部如此,禁军有系将禁军和不系将禁军。系将禁军是编制在一起的,随营调动。只有不系将禁军才实行兵将分离。
禁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只是不归地方统帅。
今天现代社会实行的,都是这种兵制。地方上不管军队,军队由中央直接管辖。
靖康之变时,禁军溃散,不但无力抵抗金军,很多禁军还成为了盗贼,杀烧抢掠,为害地方。因此,到了南宋,禁军的力量大大削弱。再加上边关战事吃紧,很多禁军也划归地方指挥了。
南宋的正规军,主要是屯驻大军。
同时,系将禁军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宋代对武将实行的是“厚其禄而薄其礼”。即国家用高额的薪水养着武将,但不允许武将参与朝政。
宋代对武将的赏赐也是非常丰厚的,以致于鄂州之战后,朝廷一算帐,全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够赏赐武将的战功,不得不实行“打算法”,克扣武将的战功——因为实在没钱赏赐了!
刘林便是系将禁军的一名指挥使,领着五都五百人马驻扎临安城。
当然,说是五百人,实际也就三百多人,南宋的军队,大多数都不是满编的。
不过,这三百多人,都是刘林带来的老部下,多年跟随刘林,都是信得过的老兵。
丁韦将丁大全签字的台檄交给刘林看过之后,刘林立即点了一百五十名兵将,全副武装,穿戴整齐了,直奔董槐之府而去。
刘林的心中仍然是充满着疑惑和紧张的。
毕竟,起兵包围宰相府,岂是等闲之事?一旦官家怪罪下来,这项上人头,自然是保不住的。
但刘林拜在丁大全的门下,也有些日子了,刘林知道,他若是不遵从,自己这个指挥使马上就会完了,甚至,项上人头也是保不住的。
进也是一刀,退也是一刀,刘林也是统兵打过仗的人,行事坚毅果断,很快便下了决心。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