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口中秉正邪两赋所生的许由、陶潜、阮籍(第 3/4 页)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如果没感觉的话,等咱们读到林黛玉的《葬花吟》你就有感觉了。咱们的视频封面就是黛玉葬花,我先简单先说一点吧!
刘庭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林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刘庭芝“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林黛玉“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刘庭芝“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林黛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刘庭芝“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林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刘庭芝“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林黛玉“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葬花吟》改写套用《代悲白头翁》的痕迹比较明显。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庭芝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不久就死了,跟《代悲白头翁》这首诗有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千古名句,相传刘庭芝的舅舅,大诗人宋之问想当原创作者,刘庭芝不同意,宋之问生气就把外甥害死了。
诗是用来唱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曲调唱法失传了,留下来的歌词就是诗。唐代非着名诗人贾曾写了一首《有所思》,几乎完全抄袭《代悲白头翁》的前半段,也不知道贾曾想拿着歌词骗青楼里的哪位姑娘。不光是贾曾,刘庭芝死后,《代悲白头翁》开始大受欢迎,很多文人模拟甚至继续剽窃这首诗。
秉正邪两赋所生的“花间派”鼻祖温庭筠
【文本: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chuo、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这个“易地则同之人”,就是指正气、邪气相互搏击的情况下,所生的一类人,这类人身上既有正气,又有邪气,虽然他们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机遇不同,但这些人的秉性是相同的,就是秉正邪两赋。
贾雨村又举了一大堆秉正邪两赋所生之人的例子,我们根据出场顺序逐个介绍。
12、温飞卿
刚介绍完颜值高的刘庭芝,就来个长的丑的,男人嘛,只要有才华就行,他就是跟李商隐齐名,合称“温李”,被尊为“花间派”鼻祖的温飞卿。
温庭筠,字飞卿,他的大名在《红楼梦》文本里,除了贾雨村还被两位重要人物提起过,一位是贾政,贾宝玉的父亲,一位的薛宝钗,贾宝玉后来的伴侣。
温庭筠这个人如果细讲,三、五个小时也说不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拓展阅读。因为他跟贾宝玉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我就拿他跟贾宝玉对比着说,希望能对大家理解《红楼梦》第一男主角有所帮助。
首先,两人出身相似。温庭筠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在隋末唐初的政治舞台上,温氏家族深得李唐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温庭筠祖上是娶过公主的,显赫一时。随着时光的流淌,皇位传承、权力过渡,当初既富又贵的温家逐步衰败。
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温庭筠生于山西太原。正值家族衰微日落西山之际,八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温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随母亲在家族帮扶下生活。十二岁的时候,温庭筠父亲的好友段文昌升官了,对温家母子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并把温庭筠接走跟自己的儿子段成式一块培养教育。
段文昌的官职多次变动,他总是把温庭筠和儿子段成式带在身边读书学习。培养了温庭筠十一年的段文昌去世,丧葬过后,温庭筠想通过科举谋求发展,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告别了必须守孝的段成式离开段家,北上长安,开始了“北漂”生活。
贾宝玉是荣国府第四代,玉字辈,生于家族历经百年的时候。当时贾家文字辈还世袭着官爵,后来姐姐元春被封妃,贾宝玉比温庭筠的情况要好,但是根据贾府八十回后被抄家的情况来看,两个没落贵族出身的公子,家庭大环境是差不多的。
其次,两人的行为有相似。据《旧唐书》里关于温庭筠的记载,说“温飞卿士行尘杂,不修边幅,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滈hào之徒,相与饮,酣醉终日”。温庭筠这个人,他以才子自居,蔑视权贵。又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什么人都结交,裴诚、令狐滈hào等都是权贵后代。温庭筠来到长安就把科举考试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后来的柳永也是这样。我引用蒋捷的一句词来形容这时候的温庭筠,“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他整天跟狐朋狗友一起玩乐,经常喝醉。
《红楼梦》文本里有两首《西江月》,写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也用来劝诫所有纨绔子弟。贾宝玉极力否定男人的价值,说“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也是实力打脸,他与秦钟、柳湘莲、蒋玉菡是至交好友,这就说明贾宝玉对男性是区别对待的。文本里有描写,贾宝玉跟呆霸王薛蟠,唱小旦的戏子蒋玉菡,权贵后代冯紫英,锦香院的妓女云儿,混在一起吃喝,跟温飞卿很相似。
我们的湘云妹妹也叫云儿,作者批阅十载,大的改动就有五次,前八十回里留着妓女跟史湘云同名,请大家原谅我又挖了个坑,等读到那一回,我自然有话要说。
第三,两人都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旧唐书》记载温飞卿“尤长于诗赋”。温庭筠与令狐滈hào关系好,就经常到令狐滈的家里去玩,令狐滈的老爹是当朝宰相令狐绹。因为皇帝喜欢听歌,还特别喜欢菩萨蛮的曲子,令狐绹就请在娱乐界名气很大的温庭筠代写二十首《菩萨蛮》歌词。一面进献给皇帝,一面告诫温庭筠,不要向外界透露此事,但温庭筠不久就泄密了,弄得当朝宰相很没面子。
不久,唐宣宗作了一首诗,上句里有“金步摇”一词,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对下句,请大家帮忙,结果温庭筠对了“玉条脱”三个字。
“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带头上的。女子走路的时候“步摇”会随着身体一步一摇,仪态万方,很好看。“金步摇”,就是用黄金打造的“步摇”。
“条脱”是古代臂饰,带胳膊上的,呈螺旋形,上下两头左右能松能紧。通俗一点说就是连环起来的手镯,形状很像高手削苹果,一直连续不断的苹果皮。“条脱”后来也被称为“钏”,黄金作的叫金钏,玉石用金线穿起来的叫玉钏。《红楼梦》文本里有叫这名字的两位姑娘,金钏是玉钏的姐姐,再挖一个坑,等读到那一回,再说。
温庭筠用“玉条脱”来对“金步摇”,名词对名词,对仗严谨,声调和谐,平仄规范,皇帝很是高兴,重重有赏。宰相令狐绹不知道“玉条脱”是什么,就问他。温庭筠就骗令狐绹说出自《南华经》,还说《南华经》并不是冷门的书,相国忙完公务没事的时候也应读一读。
《南华经》就是《庄子》,咱们在第十九集讨论大仁大恶代表人物的时候,说过韩愈,就讲了从魏晋到隋唐,儒家学说是衰退的状态,道家、佛家蓬勃发展。唐明皇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这本道家学说,当时叫《南华真经》,简称《南华经》。言外之意就是这么热门的书,宰相令狐绹都没读过,不学无术啊!
唐代科举考诗赋,需要对仗押韵,考验读书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开考的时候,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蜡烛,蜡烛烧完,要写完包涵八韵的诗。当时写不出来的大有人在,温庭筠应试时,只需简单思考,就能随口写成。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喜欢“叉手”,就是两手拱抱在一起或者十根手指交叉在一起。温庭筠叉手一次就作成一韵,八韵只需叉手八次,人称“温八叉”或者“温八吟”。薛宝钗就叫他为“温八叉”,在他出现之前,还没人能跟七步成诗曹植相提并论。
咱们读温八叉写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玲珑骰tou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如果不是天纵其才,靠苦思冥想是不会有“温八叉”的。
贾宝玉在大观园题对额的时候,同样表现出超凡的才华。他奉严父贾政之命应景联句,触景生情。同时,对贾政身后跟的那些学问家,予以毫不留情的反驳。贾宝玉有自己的文艺理论,诗赋对联张嘴就来,正是“曹七步”、“温八叉”的化身。宝玉凭吊林四娘的诗,才情横溢,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出色非凡。他还敢续《庄子》,写佛偈,样样都通。贾政说他“公然以温飞卿自居”,说的真对啊!
第四,两人的创作风格相似。温庭筠的名句太多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等。对比贾宝玉的四首即事诗、姽婳词、《芙蓉诔》等作品看,华美的词句、深挚的感情是他们共同的风格。秉正邪两赋的人,“若生于公候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温庭筠、贾宝玉都是千古情痴。
第五,两人对科举考试的态度相似。一个情痴因为得罪了令狐绹等权贵大臣,科举屡试不中,而且喜欢当“枪手”。考八韵诗,不用传小抄,温八叉可不是浪得虚名,他声音大一点,离他近的考生就能写出八韵了,他就在考场帮其他考生作弊。
温八叉四十多岁的时候参加考试,监考老师专门给他设了一个座位,不让他和其他考生太近,还告诫他说:“知道你名气大,很多人都花大价钱请托你,这次你好自为之啊!”温庭筠老早写完了,请求先出场,后来才知道他提前交卷,一边往外走,一边通过口头提示帮助了八个考生。这是明知故犯,有意搅扰考场。估计温庭筠也是破罐子破摔,不想通过科举当官了,他就是来考着玩儿的。
另一个情痴根本看不起科举,贾宝玉干脆不愿参加。
第六,两人的命运结局相似。温庭筠中年辗转于长安、襄阳、江陵、扬州,我还引用蒋捷的一句词,来形容这时候的温庭筠,“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五十岁的时候,他因穷困沿街乞讨,有了钱又去青楼妓馆消费。可能是因为钱少、人老、又丑又脏,没有女孩搭理他,或者是他对服务不满意。总之,他撒酒疯,骂人,妓院老鸨不确定他是不是大名鼎鼎的“温八叉”,就报警了。巡夜的兵丁可不管那么多,就算真是温八叉,过气歌手,又能如何?来了就揍他,门牙都打掉了。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庭筠最后也是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直到贫病交加而死。
根据《红楼梦》文本的伏笔和批语提示,贾宝玉也经历了“转眼乞丐人皆谤”的日子。只不过,贾宝玉悬崖撒手,第二次出了家。也引用蒋捷的一句词来形容出家的贾宝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是痴人才能讲痴话,写痴文,嬉笑怒骂感人心!作者哭成此书,含泪写宝玉情痴若呆、义重如山、蔑视权贵、粪土名利。爱之深、恨之切,贾政批评宝玉“公然以温飞卿自居”,还有那二首《西江月》,大概是作者的悔恨与自责吧!
文本里,作者还借用兴儿的嘴说宝玉,“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堂。我们家从祖宗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偏他不喜欢读书”。然宝玉诗词题对,无一不通,是温八叉那样的天才啊。
怀抱利器而人不知,补天之石弃于荒郊野岭。腹中草莽而夸者众,败絮其中混于庙堂之高。观温飞卿、贾宝玉之命运,我辈当热泪滚滚,亦当笑傲红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