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国大街上(第 1/2 页)
1936年6月3日。皇姑屯。
走了几步,忽然觉得不对,见旁边有条胡同,就拐了进去。有什么不对?因为路上的人都看自己,难道自己身上有什么不对吗
再看周围的人,大致明白了。自己这个样子到了卡子,一定出问题,因为自己穿的衣服和别人不同,上衣是布衫,但是布料不是土布的,是棉花精纺的布料。下身的裤子也是布的,但是样式确实这里绝无仅有的。虽然是仿制三十年代的样式,也太现代了。
自己的箱子倒是很象这个时代的,但是穿这样怪的衣服,提这样好的箱子,在这么早的时间出来,不引起怀疑才怪。
还有,就是街上的拉洋车的见了自己,也是摸不清门路,都不敢上来揽生意。
在街上走了半晌,终于找到了两家紧邻的客栈。小路进了那个小一点的,早有帐房迎接上来,道:“这位客官,住店?麻烦拿一下证件。”
小路拿出了证件。这当然是伪造的,是根据历史图片伪造的,是个军官证,是哈尔滨的陆军后勤部的干事。
第一次伪造的产品过于精致,不能用。”
小路道:“好,把箱子寄存一下。”
来到大街上,小路记得,右侧不远处有个小饭店,便走了过去。
街道显然修正过,两侧是阴沟,没有盖子,散发着臭气。显然前几天下过雨,街道上上到处是泥,路两侧有人行道,也都是泥,泥中有一个一个的脚印,被多个人踩过,不那么泥泞,离开了脚印,便是稀泥。
走在民国的大街上,一不小心便是两脚泥。
饭馆很快就到了。
饭馆很显眼,因为门前立着高高的木杆,挂着幌子。
东北饭店门前挂着幌子,这是一种风俗。幌子中间是罗圈,形状如同灯笼,下面是飘带,上面是三根绳拴一个环,便于早晚挂摘,风儿吹来,幌子飘来飘去,招徕客人。
东北的饭馆的幌子很有讲究。数量是一个,两个,四个。
幌子的数量,和厨子厨艺,饭菜质量,饭店规格档次等条件有关。挂一个幌子的是小吃店,卖家常便饭,很少做炒菜,准备点散装二锅头。
两个幌的饭店,一定有熘炒菜,而且可以包办酒席,可以点菜菜,室内装修高级,可以容纳一二十张桌子。
两个幌子的饭馆水平介于一个幌子和四个幌子之间。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